[发明专利]一种观光木保色标本的制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485783.9 | 申请日: | 2020-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0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 发明(设计)人: | 胡小康;李干荣;熊炀;方传奇;周凡;詹俊明;王义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赣南树木园 |
| 主分类号: | A01N3/00 | 分类号: | A01N3/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宣国华 |
| 地址: | 341212***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观光 木保色 标本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观光木保色标本的制作方法,能够缩短制作过程中的保色时间,使得标本保色、保存时间长。其包括以下步骤:(1)观光木放入乙醇中浸泡20‑40min;(2)往50%冰醋酸中加入醋酸铜粉末至溶液饱和,上述溶液稀释至3倍得保色溶液;(3)将步骤(1)所得的观光木放入保色溶液中加热浸泡至颜色复绿,随即用水浸泡洗净;(4)置于吸水毛巾上吸收表面水分,放入吸水纸中用标本夹压制,使用标本烘干机进行干燥,得到观光木标本,待完全干燥后进行真空覆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标本制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观光木保色标本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观光木(Magnoliaceae)观光木属植物,该属为中国特有的单型属,是古老的孑遗树种,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II级保护植物。其树形高大、优美,是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及植物区系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濒危机制及保护措施进行研究迫在眉睫。观光木是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特有珍稀濒危树,IUCN名录中濒危等级为近危种,野生居群极小,零星分布,很多居群仅有几株甚至1株散生木,面临灭绝的危险。目前观光木标本数量较少,且大多年代久远、叶片不完整呈黄褐色。但是采用现时的植物标本制作方法制作观光木标本,会导致观光木标本颜色严重失真,不能起到模式标本的作用;其中采用硫酸铜溶液作为保色溶液使得观光木叶片着色完成后品质不高,颜色还原度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观光木保色标本的制作方法,缩短制作过程中的保色时间,使得标本保色、保存时间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观光木保色标本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处理:将观光木枝叶修整清洁后,放入乙醇中浸泡20-40min以增加细胞的通透性;
(2)配置保色溶液:准备50%冰醋酸溶液,向其缓慢加入醋酸铜粉末搅拌到溶液饱和为止,配成醋酸铜母液,将母液稀释至3倍,得到保色溶液;
(3)保色处理:将步骤(2)所得的保色溶液倒入水浴锅中加热,加热至温度为≥70℃,且90℃,然后将步骤(1)所得的观光木枝叶放入溶液中保温浸泡,观光木枝叶颜色完全复绿后取出,在蒸馏水中浸泡至颜色完全稳定后洗净,取出备用;
(4)标本制作:将步骤(3)所得的观光木枝叶,置于吸水毛巾上吸收表面水分,放入吸水纸中用标本夹压制,使用标本烘干机进行干燥,得到观光木标本,待完全干燥后用塑封机对其进行真空覆膜。
进一步,所述的步骤(1)中浸泡时间是35min。
进一步,所述的步骤(3)中保色溶液加热至85℃以上,且小于90℃;保色处理时温度保持在85℃以上,且小于90℃。
所述的步骤(3)中观光木枝叶复绿后,随即取出,并马上用蒸馏水浸泡后洗净,避免加热时间过长或有药剂残留会造成叶片腐烂。
由于观光木叶面中脉、叶背和花梗均被黄棕色糙伏毛,叶片厚膜质。针对厚膜质叶片特性,制作标本时直接进行保色处理,会造成保色处理时间长;而加热时间过长,易造成叶片软化、制成的标本不易保存等问题。本发明在保色处理前用99.7%乙醇浸泡观光木枝叶,不但能杀灭叶片上的病菌以延长标本保存时间,而且能增加其细胞的通透性,促进观光木叶片的褪色,同时使保色处理时保色溶液更容易进入细胞中,加快观光木叶片的复绿,缩短了保色处理中高温水浴加热时间。但是乙醇浸泡时间过短,对加速叶片褪色复绿没有明显效果,或者复绿颜色不均匀;时间过长,导致细胞被破坏而无法均匀复绿,甚至出现叶片发黑的情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赣南树木园,未经赣南树木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57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