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形成多相气味吸附和防污聚合物涂层的前体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85408.4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1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J·C·罗宾切克;A·F·格罗斯;K·阿尔巴尼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N3/04 | 分类号: | D06N3/04;D06N3/00;C09D105/16;C09D4/06;C09D4/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邹龙辉;王玮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形成 多相 气味 吸附 防污 聚合物 涂层 | ||
提供一种用于形成气味吸附和防污多相热固性聚合物涂层的水性或水载型前体液体。所述前体包括具有约2的官能度的含氟多元醇前体,所述含氟多元醇前体形成在所述防污多相热固性聚合物涂层中限定第一相的支化含氟聚合物组份。所述前体还包括第一前体,所述第一前体形成包括作为第二相存在的环糊精的第一组份。所述第一相可以是连续相,并且所述第二相可以是第一分立相,或者所述第二相可以是所述连续相,并且所述第一相可以是所述第一分立相。还存在交联剂、水以及任选酸或碱。还可以包括乳化剂。还提供借助这种前体制成气味吸附和防污多相热固性聚合物涂层的方法。
背景技术
此章节提供与本公开内容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其未必是现有技术。
本公开内容总体上涉及一种来源于水载型混合物(例如,悬浮液或溶液)的多相热固性聚合物涂层,并且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水载型前体,所述水载型前体可以用于处理物品以形成多相热固性聚合物涂层,所述多相热固性聚合物涂层包括具有含氟聚合物组份的第一相以及包括第一组份的第二相。
各种材料(诸如塑料、金属、传感器、织物、皮革和玻璃)的表面可能变得被碎屑(例如,颗粒、油、灰尘、昆虫)弄脏,尤其是在汽车应用中。这些表面还可能吸附来自空气和碎屑的不期望气味。所述碎屑不仅可能影响表面的美观性,而且还影响所述表面起作用的位置处的性能。例如,如果所述材料是存在于汽车的外部上的塑料或金属组份,则碎屑的存在可能影响所述表面上方的空气流。此外,碎屑或异物的存在可能不利地影响传感器的表面的性能。因此,期望配制可以例如通过控制气味分子和/或碎屑与表面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来吸附气味和去除碎屑的气味吸附、自清洁、防污和/或“憎碎屑”涂层或表面。
可以通过蒸汽清洁或湿式真空处理受影响表面、在受影响表面上喷涂水性气味吸附剂或者使用固体吸附剂(诸如活性炭)来控制气味。虽然蒸汽清洁或湿式真空处理可能是有效的,但是这种处理仅可间歇地实施,这使气味在处理之间留在表面上。在受影响表面上喷涂水性气味吸附剂可能导致表面的进一步沾污,因为水性气味吸附剂还可以吸附导致污渍的碎屑。另外,固体吸附剂存在于表面下方;因此,其并不保护表面免受碎屑的影响,并且仅可以捕获随时间从表面排放的气味。
例如,各种憎碎屑和自清洁表面包括例如超疏水和超疏油表面、氟聚合物片材或经处理表面、填充有含氟流体的表面以及填充有酶的涂层。超疏水和超疏油表面可以分别经由表面与水滴和油滴之间的纳米结构形成高接触角(例如大于150°),从而导致所述水滴和油滴从表面滚落、而非保留在表面上。然而,这些表面并不吸附气味,并且并不排斥固体异物或污染物蒸气,所述固体异物或污染物蒸气可能吸附到表面上并使其失效。固体可能保留在这些表面上并且干扰这些表面上的流体排出,并且气味可能随时间吸入并重新排放,这是不期望的。此外,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表面的极端润湿性可能因环境暴露或损坏而消退,例如,这些表面可能失去功能(例如,如果纳米结构化顶部表面被刮擦,则这些表面也可能失去功能)。
已经开发出低表面能聚合物(诸如包含低表面能全氟聚醚和全氟烃基基团的那些)用于低粘附和抗溶剂应用。虽然这些低表面能聚合物可以促进粘附到其的材料在水和空气中的释放,但是其未必提供经润滑表面来促进异物的清除,其也不减少气味。虽然氟聚合物片材或经处理表面具有低表面能、并且因此异物与表面之间的低粘附力,但是所有污垢从表面的去除因此有问题。
因此,仍然需要气味吸附表面涂层,其可以减少表面与气味分子接触时气味的影响。此外,需要这种气味吸附表面涂层也是自清洁和防污的,这可以防止和减少碎屑(包括固体和流体)的粘附。此外,将期望使前体用于制成具有减少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减少量的非水溶剂)的这种防污和气味吸附表面涂层。
发明内容
此章节提供本公开内容的总体发明内容,并且不是其全部范围或其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54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