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型昆虫剥离用压条机构及小型昆虫处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484623.2 | 申请日: | 2020-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50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 发明(设计)人: | 史爱民;吴道琴;李荣秀;白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推动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推动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8B1/00 | 分类号: | B08B1/00;B08B1/02;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苏州锦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502 | 代理人: | 滕锦林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 昆虫 剥离 压条 机构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型昆虫剥离用压条机构及小型昆虫处理系统,所述压条机构包括压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条的两端端部设置有安装支座,所述安装支座包括用于连接压条的下支座和用于安装固定的上支座,所述下支座和上支座之间连接有可伸缩的弹性部件。本发明具有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改善叶片的压固效果,提高剥离效率,同时能够有效减缓压条形变,有利于延长压条使用寿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特别的涉及一种小型昆虫剥离用压条机构及小型昆虫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农业生产中存在几种个体小、危害大、防治难的害虫:蚜虫、粉虱、木虱、蓟马,传统化学农药对这些害虫防治效果差,且易产生抗药性。目前,采用天敌昆虫生物防治这些“小大难”害虫逐渐流行起来。但是,这些害虫的天敌规模生产存在一些技术瓶颈,例如:机械化收集、干燥、分装以及长时间保存。
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生物防治领域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例如烟蚜茧蜂的产业化应用项目,僵蚜产品实现自动化收集和处理(详见在前申请的专利:2018112669630、2018112669700、2019101767691等),但是之前的处理设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缺陷:将叶片放到传送带上,利用与传送带同步设置的压条将叶片压在传送带上,在传送带输送过程中,通过滚刷对叶片表面刷扫剥离。由于传送带宽度方向上会铺放多个叶片,每个压条需要同时压住多个叶片,但是叶片的叶脉厚度不一,使得压条的压力会主要作用在厚度较厚的叶片上,一来会造成其他叶片的压力小,容易被滚刷刷出,影响叶片的压固,二来压条会在叶片的反作用力下产生形变,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压条变形失效,使用寿命降低。针对这些缺陷,我们团队对设备进行了升级优化,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提高了剥离效率,也提高了设备的通用性:蚜茧蜂、浆角蚜小蜂、丽蚜小蜂、亮腹釉小蜂等寄生蜂都可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改善叶片的压固效果,提高剥离效率,同时能够有效减缓压条形变,有利于延长压条使用寿命的小型昆虫剥离用压条机构及小型昆虫处理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小型昆虫剥离用压条机构,包括压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条的两端端部设置有安装支座,所述安装支座包括用于连接压条的下支座和用于安装固定的上支座,所述下支座和上支座之间连接有可伸缩的弹性部件。
使用时,将上支座安装在剥离装置上,上支座通过弹性部件连接下支座和压条,这样,压条的两端均具有可伸缩的弹性部件,在压固叶片时,压条首先与厚度最大的叶脉相接触,受到叶脉的反作用力,压条两端的弹性部件发生收缩变形。同时,两端的弹性部件以该叶脉所在位置为支点,使压条朝向距离相对较远的弹性部件所在侧倾斜,从而可以压住该侧更多的叶片,起到良好的压固效果。另外,由于弹性部件的收缩,使得压条上承受的反作用力减小,减弱了压条自身的形变量,从而可以避免压条在使用过程中过早变形,从而延长压条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压条采用可弯曲的弹性杆件制成。
这样,压条在两侧的弹性部件的压力下以最厚叶脉所在位置为中心向两侧弯曲,从而可以尽可能多地将其下方的叶片压固。
进一步的,所述压条的中部具有呈“几”字型的折弯部。
这样,一旦压条在叶脉的反作用力下发生形变,压条上预设的折弯部就能够吸收部分变形力,减小压条的变形,一旦该反作用力消失,压条能够快速恢复原状。
进一步的,所述下支座上具有与所述压条相匹配的安装孔,所述压条插装在所述安装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部件为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支座和上支座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压条上具有多个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分压条,所述分压条一端连接在所述压条上,另一端沿所述压条的纵向延伸形成有用于压固叶片的压固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推动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推动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推动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推动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46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肠杆菌菌影的高效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湿法脱硫工艺用解堵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