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82975.4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48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黄哲;黄智聪;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64 | 分类号: | F24F11/64;F24F11/72;F24F13/22;F24F11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董文倩 |
地址: | 519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控制 方法 装置 空调器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设备。其中,该空调控制方法包括:检测空调器所处目标区域内的粉尘运动轨迹,并检测目标区域内的温度变化参数;判断粉尘运动轨迹是否符合预设行动轨迹,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并判断温度变化参数是否小于预设变化阈值,得到第二判断结果;基于第一判断结果和第二判断结果,控制空调器的下风门打开或关闭。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空调柜机底部风口容易产生凝露水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上下出风柜式空调,在制冷模式运行过程中,当房间内湿度过大时,容易在底部扫风口形成容易凝露水,不利于空调产品的正常使用。当前在解决制冷产生凝露水问题时,常用的方式是:通过设计专用的节水盘、贴海绵等在凝露水出现时及时清除,但是这种设计结构不仅增加空调生产成本,且节水盘和海绵等都需要裸露在外部,容易影响空调外观,产生凝露水对用户体验也不佳。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设备,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空调柜机底部风口容易产生凝露水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包括:检测空调器所处目标区域内的粉尘运动轨迹,并检测所述目标区域内的温度变化参数;判断所述粉尘运动轨迹是否符合预设行动轨迹,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并判断所述温度变化参数是否小于预设变化阈值,得到第二判断结果;基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和所述第二判断结果,控制所述空调器的下风门打开或关闭。
可选地,检测空调器所处目标区域内的粉尘运动轨迹,包括:将所述空调器所处的目标区域划分为多个空间子区域;采用预设雷达装置向所述多个空间子区域分别发射电磁波,确定发射电磁波信号;采集反射电磁波信号,其中,所述反射电磁波是指发射的电磁波遇到空间子区域中的粉尘物体时形成的反射波;比较所述发射电磁波信号和所述反射电磁波,得到粉尘物体在空间子区域中的运动参数;基于多个时间段中粉尘物体在空间子区域中的运动参数,确定所述粉尘运动轨迹。
可选地,所述运动参数包括:粉尘运动位置、粉尘运动速度和粉尘运动方向,其中,通过多个时间段的粉尘运动位置和粉尘运动方向确定粉尘运动轨迹图。
可选地,所述预设雷达装置包括下述至少之一:高频雷达传感器、毫米波雷达器。
可选地,检测所述目标区域内的温度变化参数,包括: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第一时间点的第一温度值;获取所述目标区域内第二时间点的第二温度值,其中,所述第二时间点与所述第一时间点不相同;计算所述第一温度值与所述第二温度值之间的温度差值,得到所述温度变化参数。
可选地,基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和所述第二判断结果,控制所述空调器的下风门打开或关闭的步骤,包括: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所述粉尘运动轨迹不符合预设行动轨迹,且所述第二判断结果指示所述温度变化参数小于预设变化阈值,则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对外活动物体处于打开状态,其中,在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对外活动物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空调器当前所处环境处于空气对流状态;记录所述对外活动物体处于打开的时长,得到打开计时时长;在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对外活动物体处于打开状态后,控制所述空调器的下风门关闭。
可选地,在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对外活动物体处于打开状态后,控制所述空调器的下风门关闭的步骤,包括:在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对外活动物体处于打开状态后,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内风机的下风机风速降低风速至第一预设风速;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底盘扫风口关闭,并控制下风门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29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