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离子色谱法同时检测磷霉素及其二醇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82401.7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107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曾萍;王良杰;成璐瑶;宋永会;李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96 | 分类号: | G01N30/9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卓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62 | 代理人: | 许冲 |
地址: | 10001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离子 色谱 同时 检测 磷霉素 其二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化学物质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采用离子色谱法同时检测磷霉素及其二醇物的方法。本发明采用离子色谱法同时检测磷霉素及其二醇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离子色谱仪器及色谱测试条件的选择:色谱柱为低容量氢氧根体系阴极保护柱,抑制器采用电解的膜抑制器,淋洗液为NaOH或KOH溶液;(2)以磷霉素钠为标准品绘制磷霉素标准曲线;(3)以磷霉素氨丁三醇EP杂质A为标准品绘制磷霉素二醇物标准曲线;(4)测试并获得样品中磷霉素和其二醇物的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后获得相应的浓度。本发明的方法具有重现性好、检出限低、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和所用离子色谱设备使用广泛等优点,可以同时测试磷霉素和其二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物质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采用离子色谱法同时检测磷霉素及其二醇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甚至全耐药菌感染不断出现,给临床感染疾病的诊治带来了严峻挑战。而研究证实磷霉素因其独特的抗菌机制对耐药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因此,磷霉素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十分受重视。然而,在磷霉素生产的不同环节下,会产生不同浓度的磷霉素废水,磷霉素作为一种抗生素,排放到自然水体中,会引发环境中细菌的耐药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很有必要测定不同生产环节下产生的磷霉素废水中磷霉素的含量,以选取最佳处理方法。
在《中国药典》中,采用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对磷霉素进行检测,该方法可批量测定磷霉素含量,但操作过程相对复杂,耗时较长,易受到其它抗生素的干扰,缺乏专一性和精确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相对较高的优点,但磷霉素在大于220nm处无紫外-可见吸收,因此常规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无法对其检测。采用茜素作为显色剂后,可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磷霉素进行测试,乙醇溶液中磷霉素与茜素复合后,在545nm处有很强的吸收峰,对磷霉素的检测限可达1.4mg/L左右,此方法用于无颜色的样品检测时具有一定优势,但磷霉素废水成分复杂,色度大,会导致磷霉素与茜素体系的显色性差,且还会产生沉淀。高效液相色谱法也可测定磷霉素的浓度,但是其检出限高,不适用于低浓度磷霉素废水的测试。
为克服上述方法的缺陷,中国专利文献CN103728385A中提出了一种用离子色谱法检测磷霉素的方法,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磷霉素废水中磷霉素的含量,且检出限可达0.06mg/L。然而,磷霉素的化学结构中包含一个环氧基团,其稳定性较差,易水解形成磷霉素二醇物。因此,在磷霉素废水中,不仅含有磷霉素,同时含有磷霉素二醇物。中国专利文献CN103728385A中提出的用离子色谱法检测磷霉素的方法无法将磷霉素和磷霉素二醇物区分开(磷霉素和磷霉素二醇物出峰时间很相近),因此在磷霉素废水或者其它样品中,当磷霉素和磷霉素二醇物共存时,该方法不但不能同时将磷霉素和磷霉素二醇物检测出,还会影响磷霉素测试的准确性。因此,很有必要开发一种快速准确且检出限低的方法来同时测定磷霉素和磷霉素二醇物的含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离子色谱法同时检测磷霉素及其二醇物的方法。
为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离子色谱法同时检测磷霉素及其二醇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离子色谱仪器及色谱测试条件的选择:色谱柱为低容量氢氧根体系阴极保护柱,抑制器采用电解的膜抑制器,淋洗液为NaOH或KOH溶液;
(2)磷霉素标准曲线绘制:配制不同浓度的磷霉素钠(CAS号:25162-71-4)标准溶液,利用自动进样器进样,以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对磷霉素的浓度和所测得的磷霉素的峰面积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3)磷霉素二醇物标准曲线绘制:配制不同浓度的磷霉素氨丁三醇EP杂质A(CAS号:84954-80-3)标准溶液,即不同浓度的磷霉素二醇物溶液,利用自动进样器进样,以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对磷霉素二醇物的浓度和所测得的磷霉素二醇物的峰面积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24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