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电系统无功补偿设备的优化配置方法、装置及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80174.4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830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杨艳红;张释中;马腾飞;裴玮;李淑峰;王方胜;郑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16 | 分类号: | H02J3/16;H02J3/18;H02J3/38;G06Q10/04;G06Q10/06;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瀚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2 | 代理人: | 屠晓旭;宋宝库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 系统 无功 补偿 设备 优化 配置 方法 装置 介质 | ||
本发明涉及配电系统设备配置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配电系统无功补偿设备的优化配置方法,旨在解决如何优化配电系统中无功补偿设备的配置的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可以计算每个节点处安装的无功补偿设备的无功补偿容量预测值,以及对配电系统进行无功补偿设备优化配置的费用需求预测值;计算配电系统的功率损耗预测值以及每个节点处安装的无功补偿设备输出的无功功率预测值;判断是否满足迭代停止的条件;若是,则停止迭代计算并且根据当前迭代计算得到的无功补偿容量预测值分别对每个节点处安装的无功补偿设备进行优化配置;若否,则继续进行迭代。通过上述步骤,对配电系统中无功补偿设备的配置进行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系统设备配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配电系统无功补偿设备的优化配置方法、装置及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光伏发电(Photovoltaic,PV)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光伏发电设备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太阳能电池板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设备,为了节省能源以及提高供电量,目前配电网中通过大量接入光伏发电设备进行供电。
然而,大量光伏发电设备的接入造成了配电网严重的电压越限问题,为保证电压质量和系统对光伏发电的充分消纳,可以通过配置无功补偿设备等手段解决电压问题,但是,无功补偿设备的配置成本较高,若配电网中配置较多的无功补偿设备会增大配电网的配置费用,并且配置无功补偿设备后配电网的功率损耗会增大。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配电系统无功补偿设备的优化配置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提出了本发明,以提供解决或至少部分地解决如何优化配电系统中无功补偿设备的配置的技术问题的配电系统无功补偿设备的优化配置方法、装置及介质。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配电系统无功补偿设备的优化配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获取所述配电系统的功率损耗初始值以及在所述配电系统的每个节点处安装的无功补偿设备输出的无功功率初始值,将所述功率损耗初始值与所述无功功率初始值分别作为待处理功率损耗和待处理无功功率;
步骤S2:采用预设的外层优化配置模型并且根据待处理功率损耗与待处理无功功率,计算每个所述节点处安装的无功补偿设备的无功补偿容量预测值,以及对所述配电系统进行无功补偿设备优化配置的费用需求预测值;
步骤S3:采用预设的内层优化配置模型并且根据所述无功补偿容量预测值,计算所述配电系统的功率损耗预测值以及每个所述节点处安装的无功补偿设备输出的无功功率预测值;
步骤S4:判断当前迭代计算得到的费用需求预测值与上一次迭代计算得到的费用需求预测值的差值是否小于等于预设的第一差值阈值,并且当前迭代计算得到的功率损耗预测值与上一次迭代计算得到的功率损耗预测值的差值是否小于等于预设的第二差值阈值;若是,则停止迭代计算并且根据当前迭代计算得到的无功补偿容量预测值分别对每个所述节点处安装的无功补偿设备进行优化配置;若否,则转至步骤S5;
步骤S5:将当前迭代计算得到的功率损耗预测值和无功功率预测值分别作为待处理功率损耗与待处理无功功率,随后转至步骤S2,以执行下一次迭代计算。
在上述优化配置方法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无功补偿设备包括并联补偿电容器组,“计算对所述配电系统进行无功补偿设备优化配置的费用需求预测值”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下式所示的所述预设的内层优化配置模型的费用优化目标函数,计算对所述配电系统进行无功补偿设备优化配置的费用需求预测值:
minC=Ce+Cm+Cl+C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01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