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孔雾化PT检测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79875.6 | 申请日: | 2020-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7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丹;朱健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小丹;朱健美 |
| 主分类号: | B05B17/06 | 分类号: | B05B17/06;G01N21/01;G01N21/91 |
| 代理公司: | 成都众恒智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9 | 代理人: | 胡晓 |
| 地址: | 4150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孔 雾化 pt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孔雾化PT检测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控制器、摄像头和多个雾化仪,雾化仪包括箱体,其上设置有喷药口,同时箱体内还设置有插入到喷药口内的柔性导流棒,喷药口内还设置有雾化片,所述雾化片通过高频振动挤压柔性导流棒,从而将药液压出,所述雾化片与控制器相连;所述雾化片包括压电陶瓷片和喷射片,喷射片上设置有喷射孔;本发明通过高频振动的压电陶瓷片挤压柔性导流棒,从而对柔性导流棒施加较大的瞬时作用力,将柔性导流棒内吸附的药液挤出,并通过喷射孔以雾状喷出;其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但喷射出的药液量稳定,分布均匀;同时设备结构简单,维护方便,且不会发生堵管等现象,保证了设备的长时间稳定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探伤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孔雾化PT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着色渗透探伤是无损检测的一种方法,又称PT检测,现如今PT检测大多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检测,人工检测整个过程都需要人工参与,时间浪费多,劳动效率低,并且所使用的清洗剂、渗透剂、显像剂三种药剂人体具有人身伤害。
自动化设备PT检测方向,在市场上有一种采用气体增压喷射方式的自动PT 检测装置,但是该种装置对于清洗、渗透、显影三种药剂的施加剂量较难控制,容易造成药剂的过量喷溅,造成显影精度不高以及药剂浪费情况;除此该种设备涉及泵阀及药剂输送管道,经市场验证,设备一旦停机较长或间隔使用,药剂沉积会造成泵阀尤其是输送管道堵塞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效率低、对身体伤害大的缺陷,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孔雾化PT检测装置,本发明不但能够提高喷药效率,同时其还实现了喷药的无人化操作,避免了药液对人体的伤害;同时本发明还具有出药量稳定,分散均匀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探伤质量。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微孔雾化PT检测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控制器、摄像头和多个用于盛放不同药水的雾化仪,摄像头与控制器相连;所述雾化仪包括箱体,箱体上设置有喷药口,箱体底部设置有雾化片控制板,所述箱体内固定设置有用于引导药液喷出的柔性导流棒,喷药口内设置有通过高频振动挤压柔性导流棒喷溅药液的雾化片,所述雾化片与雾化片控制板相连,雾化片控制板与控制器相连。
优选的,机架包括支架和旋转平台,所述支架与旋转平台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旋转轴和旋转孔,支架顶部还设置有固定螺母。
优选的,旋转平台上铰接有连接支耳,所述摄像头固定于连接支耳上。
优选的,控制器包括相互连接的开关电源和PCB控制板。
优选的,柔性导流棒为柔性棉棒,其一端与喷药口过盈相连,另一端与箱体内壁抵靠。
优选的,雾化片包括固定相连的压电陶瓷片和采用不锈钢制作的喷射片,压电陶瓷片呈环形,喷射片中部均匀设置有多个喷射孔,所述压电陶瓷片与雾化片控制板相连。
优选的,喷射孔的孔径为6-10μm,其数量为1200-800个。
优选的,箱体顶部丝扣连接有箱盖,其底部还设置有用于放置雾化片控制板的收纳室,所述收纳室和喷药口上均设置引线孔。
优选的,喷药口内还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雾化片固定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喷药口的出口端固定设置有密封盖;所述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密封盖均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采用氟橡胶片、偏氟醚橡胶片或氟醚橡胶片。
优选的,喷药口内还设置有密封环,其中部设置有用于放置雾化片的收纳腔,所述密封环采用氟橡胶片、偏氟醚橡胶片或氟醚橡胶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小丹;朱健美,未经李小丹;朱健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798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曝气过程自适应控制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混凝土抗冻性能评价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