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定式毛细芯微通道流动阻力测量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78696.0 | 申请日: | 2020-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9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 发明(设计)人: | 占贤;史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M9/06 | 分类号: | G01M9/06 |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陶得天 |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式毛细芯微 通道 流动 阻力 测量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定式毛细芯微通道流动阻力测量装置,涉及一种毛细芯微通道流动阻力测量装置,属于空气动力学测量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装置简单,安全可靠,可以测量微通道(通道高度≤1mm)下,不同吸液芯(槽道、烧结颗粒、丝网)在背压为负压下的流动阻力特性的固定式毛细芯微通道流动阻力测量装置。包括通过金属软管依次连接的流量调节阀1、气体流量计2、毛细芯微通道实验装置、背压调节阀9、真空罐10、真空泵11,所述毛细芯微通道实验装置包括下基板4、金属密封圈5、上盖板6、毛细芯7、一对压力计8以及一对整流管3。可以测量微通道(通道高度=0.2mm)下,不同毛细芯(槽道、烧结颗粒、丝网)且背压为负压下的流动阻力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毛细芯微通道流动阻力测量装置,属于空气动力学测量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子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元器件逐渐向小型化、高集成化、高性能方向发展,使得电子器件运行过程的热流密度越来越高,有效散热变得更加困难,散热问题逐渐成为制约高集成度电子元件发展的瓶颈问题。热管可以有效解决高效散热问题,热管由外壳、工作介质和毛细芯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工作原理是热管的一端与热流体接触,管内的工质受热后蒸发,变成蒸汽,管内对应的饱和蒸汽压力也相应提高,蒸汽靠空间内微小的压差,经过中间的传输段流向另一端的冷凝段,在冷凝段,工质向冷流体放出热量而使管内的蒸汽又冷凝成液体,然后冷凝的液体工质通过毛细芯的毛细作作用又流回到蒸发段。现已有0.2mm的超薄平板热管应用于数码电子市场中,虽然圆柱形热管的机理较为成熟,但是关于超薄平板热管内部的流动特性研究较少,国内外缺乏对毛细芯微通道流动阻力特性的研究。
设计一种简单可靠的装置能够实现在负压环境下,微通道(通道高度≤1mm)下,不同吸液芯(槽道、烧结颗粒、丝网)在背压为负压下的流动阻力测量具有重要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装置简单,安全可靠,可以测量微通道(通道高度≤1mm)下,不同吸液芯(槽道、烧结颗粒、丝网)在背压为负压下的流动阻力特性的固定式毛细芯微通道流动阻力测量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包括通过金属软管依次连接的流量调节阀1、气体流量计2、毛细芯微通道实验装置、背压调节阀9、真空罐10、真空泵11,
所述毛细芯微通道实验装置包括下基板4、金属密封圈5、上盖板6、毛细芯7、一对压力计8以及一对整流管3;所述上盖板6、金属密封圈5以及下基板4从上到下依次固定相连,使得三者之间形成实验流道;一对所述整流管3均固定连接所述下基板4,且均与实验流道连通,两所述整流管3分别连接气体流量计2和背压调节阀9;一对压力计8均固定连接所述下基板4、且均伸入实验流道中,一对所述压力计8处于一对所述整流管3之间;所述毛细芯7通过热压烧结在下基板4的顶面上、且处于一对压力计8之间,通过一对压力计8测量流体经过毛细芯7前后的气压值。
在金属软管上设有流量调节阀1、背压调节阀9,所述的流量调节阀1设在气体流量计2远离毛细芯微通道实验装置的一侧,所述背压调节阀9设在毛细芯微通道实验装置和真空罐10之间。
所述下基板4的顶面上开设有下环形沟槽,所述上盖板6的底面上开设有与下环形沟槽相对设置的上环形沟槽,所述金属密封圈5固定连接在上环形沟槽和下环形沟槽之间。
所述实验流道的高度为0.2mm,所述毛细芯7的高度低于实验流道的高度。
一对所述压力计8设在烧结有毛细芯的实验流道的前段和后段,通过螺纹连接下基板4,根据压力计的压力数据获得毛细芯微通道流体流动阻力。
所述的真空罐10通过金属软管与毛细芯微通道实验段和真空泵(11)相连,通过真空罐和真空泵共同维持背压的稳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装置提供了一种毛细芯微通道流动阻力测量装置,装置简单,安全可靠,可以测量微通道(通道高度=0.2mm)下,不同毛细芯(槽道、烧结颗粒、丝网)且背压为负压下的流动阻力特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786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