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深海放线菌红串红球菌及其抑制黄曲霉毒素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73063.0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6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闫培生;邢雪;李玥昕;高秀君;王迪;蒋文俊;曹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G13/00;A01G7/06;A23B9/28;A23L3/3571;A23L2/44;C12R1/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209 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海 放线菌 红串红 球菌 及其 抑制 黄曲霉 毒素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株可抑制黄曲霉毒素合成的深海放线菌菌株,为红串红球菌BC14‑M2AF‑1菌株(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BC14‑M2AF‑1),分离自西太平洋6105米水深的沉积物,已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239。将BC14‑M2AF‑1菌株在淡水M2培养基中发酵,获得的发酵无细胞上清液可从黄曲霉毒素合成途径的源头100%抑制黄曲霉毒素;发酵无细胞上清液在121度、103kPa下高温高压处理30分钟,仍能100%抑制黄曲霉毒素的合成。本发明的红串红球菌BC14‑M2AF‑1菌株及其发酵产物可用于田间作物栽培、粮食储藏、食品与饮料加工、饲料生产等的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效防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海生物技术与黄曲霉毒素生物防控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株深海放线菌红串红球菌及其抑制黄曲霉毒素的作用。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是被国际癌症机构列为I类致癌物质的真菌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曲霉属真菌产生,不仅可广泛污染田间种植的粮食,而且在粮食储藏期间、及由其加工而成的食品和饲料,同样存在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人类和动物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和饲料后,可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因此,有效抑制黄曲霉毒素在粮食、饲料等的污染是全球亟待解决的重大食品和饲料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陆地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世界各国将目标转向海洋,尤其是大洋深海等极端环境的微生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成为世界瞩目与竞争的焦点,开发深海微生物资源在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在世界上尚不多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株深海放线菌红串红球菌及其抑制黄曲霉毒素的作用,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骤:
(1)本发明所说的深海放线菌是红串红球菌BC14-M2AF-1菌株(
(2)本发明所说的红串红球菌BC14-M2AF-1菌株分离自西太平洋6105米水深的沉积物,通过以下方法分离获得:将4度保存的沉积物10倍系列稀释后,涂布于淡水M2培养基,28度下恒温培养,及时挑取单菌落,并经进一步划线纯化,获得纯菌种BC14-M2AF-1菌株;
(3)本发明所说的BC14-M2AF-1菌株经16S rRNA基因分子鉴定为红串红球菌(
(4)将本发明的红串红球菌BC14-M2AF-1菌株接种于淡水配制的M2培养基中,在18-32℃温度下,振荡培养4-10天,即可得到含有高效抑制黄曲霉毒素合成的活性物质发酵液,该发酵液的无细胞上清液可100%抑制黄曲霉毒素的合成。
(5)本发明的红串红球菌BC14-M2AF-1菌株的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具有高温高压稳定性,在121℃、103kPa的高温高压下处理30分钟后活性不丧失;
(6)本发明的红串红球菌BC14-M2AF-1菌株及其发酵液可应用于田间作物栽培、粮食储藏、食品与饮料加工、饲料生产等的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效防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红串红球菌BC14-M2AF-1菌株的发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730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