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空调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70882.X | 申请日: | 2020-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2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 发明(设计)人: | 重田峻辅;坂本大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J9/04 | 分类号: | B60J9/04;B60H1/24;B60H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苏萌萌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空调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空调效率的车载空调装置。车载空调装置(10)具备:抽吸口(20),其被配置在车厢的顶部处,并对车厢内的空气进行抽吸;车门释放口(26),其被设置在于所述车辆的壁面上所形成的车门开口部(104)的上端部处,并朝向下方释放空气;上导管(24),其将由所述抽吸口(20)而被抽吸到的空气向所述车门释放口(26)进行引导。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12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9-228437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在内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被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被搭载在车辆上的车载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般情况下,在车辆中搭载有用于对车厢内的温度进行调节的空调装置。在尽管正在通过所述空调装置而对车厢内进行着空气调节但将车门等的开口部开放了的情况下,由于车厢内的被进行了空气调节的空气会向车厢外流出,同时未被进行空气调节的外部气体会向车厢内流入,因此空调效率将会降低。因此,在空气调节过程中,要求极力避免车门等的开口部的开放。然而,完全避免开口部的开放是较为困难的。特别是在为像公共汽车或者出租汽车、快递车辆等那样频繁地停车以供乘员上下车的车辆的情况下,会频繁地发生车门开口部的开放。
因此,一直以来,提出有一种即使在将车门开放的情况下也会对空调效率的降低进行抑制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车门的开口部周边将空气吹出口与吸入口对置地进行设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通过从空气吹出口吹出由与车门的开闭联动地被起动的风扇而被压送的空气、并使之被吸入至空气吸入口中,从而形成对开口部进行遮蔽的气帘。根据所述技术,由于即使将车门开口部打开,也可以一定程度地抑制被进行了空气调节的车厢内空气向车外的流出、以及并未被进行空气调节的外部气体向车厢内的流入,因此空调效率有少许改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48151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将空气的吸入口设置在车门开口部的附近。在这种情况下,吸入口不仅容易吸入从吹出口被释放出的空气,也容易吸入车外的空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并未被进行空气调节的车外的空气会被导入至车厢内,所以不能够充分地提高空调效率。
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空调效率的车载空调装置。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车载空调装置具备:抽吸口,其被配置在车厢的顶部处,并对车厢内的空气进行抽吸;释放口,其被设置在于车辆的壁面上所形成的开口部的上端部处,并朝向下方释放空气;导管,其将由所述抽吸口所抽吸到的空气向所述释放口进行引导。
由于通过从被设置在开口部的上端部处的释放口将空气向下方释放,从而形成了对开口部进行遮挡的气帘,因此抑制了内部空气的流出以及外部气体的流入。此外,通过将抽吸空气的抽吸口设置在车厢的顶部处,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外部气体从该抽吸口被抽吸的情况。其结果为,更加有效地防止了外部气体向车厢内的流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空调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释放口包括车门释放口,所述车门释放口被设置在于车辆的侧部中央处所设置的车门开口部的上侧处,所述抽吸口包括前抽吸口和后抽吸口,所述前抽吸口位于与所述车门开口部相比靠车辆前方处,所述后抽吸口位于与所述车门开口部相比靠车辆后方处,所述导管包括前上导管和后上导管,所述前上导管将所述前抽吸口和所述车门释放口连通,所述后上导管将所述后抽吸口和所述车门释放口连通。
通过将抽吸口配置在与车门开口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处,从而更加有效地防止了外部气体从抽吸口被抽吸的情况。而且,其结果为,更加有效地防止了外部气体向车厢内的流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空调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708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