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宽温度电解液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70494.1 | 申请日: | 2020-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28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 发明(设计)人: | 夏永高;郑天乐;程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9 | 分类号: | H01M10/0569;H01M10/0568;H01M10/0567;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伟 |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温度 电解液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宽温度电解液,其包括锂盐、有机溶剂和添加剂,其中所述有机溶剂为环状碳酸酯类溶剂和二腈类溶剂的混合溶剂。该电解液具有较低的凝固点、高的闪点与沸点,在低温有着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在高温性质稳定,适用于‑30~150℃的宽温度区间;在保持常温良好性能循环的前提下,在高温能稳定不同正极的电池循环,和多种材料有着良好的相容性,有效提升了安全性能,有效地拓宽了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宽温度电解液。
背景技术
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地球上化石能源的消耗速率不断加快,带来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因此,锂离子电池这种高效、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已经牢固地占据了新能源领域的一席之地。锂离子电池的使用领域受工作范围的限制较为明显。通常,消费级电子设备的工作温度在-20-60℃,与常规的锂离子电池的极限工作温度相一致;然而,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等需要适应地球上各个地域和季节温度差异,需要长期在-30~70℃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特种产品和宇航需要更强的适应性,需要更加大范围的温度区间内工作,普通的锂离子电池难以胜任。因此,拓宽锂离子电池的温度使用范围成为必须研究的问题。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血液”,是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在正负极之间传递锂离子,起着桥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与正负极反应,形成SEI膜,来稳定电池的容量。因此,电解液的选择对于锂离子电池各方面性能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理想的宽温度电解液应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较低的粘度以及较高的闪点、沸点,以保证高温的安全性能。
目前主流的商业化锂离子电解液为LiPF6混合碳酸酯类电解液。当温度升高时,一方面,链状碳酸酯开始挥发甚至分解;另一方面,电解液与电极又可发生反应,导致胀气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严重可发生爆炸;当温度较低时,主要受制于3个方面的影响:首先,随着温度的降低,环状碳酸酯粘度增大甚至发生凝固,导致离子电导率降低;其次,SEI膜阻抗增加,使得充放电过程电极极化增大;再次,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后期容易产生析锂现象,导致循环性能变差。同时,该体系中的LiPF6会在高温下分解,对水敏感,易产生HF腐蚀集流体,破坏SEI膜的稳定,溶解正极电极材料,进而引起容量的衰减和安全隐患,而且低温下较低的电导率限制了其在低温环境下的应用。目前商用的电解液完全能应对锂离子电池的正常使用,但是在高温容量衰减迅速,存在安全隐患,且不能在极高温工作;低温时电导率低。因此开发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宽温度电解液十分重要。
专利CN109167097A公开了一种适用于-40~60℃宽温度范围使用的电解液,采用通过加入醚类溶剂组成的类离子液体,辅助有机溶剂以及低温添加剂构成,能够提升低温下的电导率,抑制高温下电解液在极片表面的副反应生成,改善循环性能。专利CN110534806A公开了一种宽温度电解液,适用于-40℃~60℃宽温度范围,通过添加环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羧酸酯类作为共溶剂,添加剂为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硫酸乙烯酯(DTD)等一种或两种及其以上,改善了高压锂离子电池在高低温环境中的循环性能。专利CN111384446A公开了一种水系锂离子电池宽温电解液,采用按比例混合的水与醇类,溶质由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主族金属盐、过渡金属盐、铵盐中的一种或多种构成,可以做到-80℃~100℃充放电。上述电解液的适用范围仍较窄,由此限制了其在高低温下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宽温度电解液,该电解液适用于-30~150℃的宽温度区间。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锂离子宽温度电解液,包括锂盐、有机溶剂和添加剂,所述有机溶剂为环状碳酸酯类溶剂和二腈类溶剂的混合溶剂。
优选的,所述环状碳酸酯类溶剂和所述二腈类溶剂的体积比为1:1~9:1。
优选的,所述环状碳酸酯类溶剂和所述二腈类溶剂的体积比为(3~8):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704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跳频同步方法、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含尼达尼布的吸入液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