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科学的稻田养虾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69950.0 | 申请日: | 2020-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2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曹政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县泽水居农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K61/59 | 分类号: | A01K61/59;A23K50/80;A23K10/20;A23K10/26;A23K10/30;A23K10/16;A23K10/37;A23K20/158;A23K20/22;A23K20/17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孙娜 |
| 地址: | 413200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南洲镇***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科学 稻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科学的稻田养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选稻田;步骤二:清田清垃圾;步骤三:在干净的到稻田中挖取龙虾养殖所用的沟槽;步骤四:在养殖槽内铺设管道;步骤五:向干净的稻田内投放循环水;步骤六:将循环养殖管道内投放入制氧草本植物;步骤七:将选购好的虾苗投放进入氧气充足田内;步骤八:制备养殖龙虾所需的饲料;步骤九:向龙虾养殖田内投放龙虾养殖饲料;步骤十:对龙虾养殖田内的龙虾养殖温度日常监管。本发明属于龙虾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是通过提供选择适合养虾的饲料与温度的养殖稻田,制备出一种综合龙虾养殖生态系统,让小龙虾充分利用到天内的生物饵料资源,节省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成活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龙虾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科学的稻田养虾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虾的需求量在逐年的增加,因此虾的养殖人员越来越多,但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病害也越来越严重,因虾饲料明显缺乏生物活性物质,在当前虾病害泛滥、水污染加剧、天气恶劣多变的情况下随着抗生素的禁用,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重视于无污染、无残留、促生长、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力的绿色环保免疫增强剂的研发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通过提供选择适合养虾的饲料与温度的养殖稻田,制备出一种综合龙虾养殖生态系统,让小龙虾充分利用到天内的生物饵料资源,节省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成活率。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科学的稻田养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稻田;
步骤二:清田清垃圾,将稻田中龙虾的天敌清理掉,得干净的稻田
步骤三:在干净的稻田中挖取龙虾养殖所用的沟槽,得养殖槽;
步骤四:在养殖槽内铺设管道,得龙虾养殖管道;
步骤五:向干净的稻田内投放循环水,使得循环水充满龙虾养殖管道,得循环养殖管道;
步骤六:将循环养殖管道内投放入制氧草本植物,得氧气充足田;
步骤七:将选购好的虾苗投放进入氧气充足田内,得龙虾养殖田;
步骤八:制备养殖龙虾所需的饲料,得龙虾养殖饲料;
步骤九:向龙虾养殖田内投放龙虾养殖饲料;
步骤十:对龙虾养殖田内的龙虾养殖温度日常监管。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八中龙虾养殖饲料的配方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田螺肉泥18~24份、鸡内脏粉20~26份、玉米粉10~16份、黄豆粉8~12份、亚麻籽油2~6份、鸭舌草1~4份、螺旋藻粉0.8~1.2份、白术粉0.6~1份、食盐0.3~0.7份、食用菌渣0.2~0.6份、复合维生素0.1~0.4份。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中养殖稻田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源、保水能力强、排灌方便且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地进行虾稻养殖。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中不适宜养殖龙虾的天敌包括:老鼠、蛇和黑鱼。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十中龙虾养殖的水温为20℃~30℃。
采用上述结构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方案一种科学的稻田养虾方法,通过提供选择适合养虾的饲料与温度的养殖稻田,制备出一种综合龙虾养殖生态系统,让小龙虾充分利用到天内的生物饵料资源,节省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成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县泽水居农业有限公司,未经南县泽水居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99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