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63531.6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3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杉野良树;内田义宏;渡边哲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G01R31/389 | 分类号: | G01R31/389;G01R27/08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孙蕾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系统。电池系统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被构成为能够执行计算电池组件的内部电阻的内部电阻计算处理,执行基于内部电阻计算处理的结果的预定的处理。内部电阻计算处理为通过由电压传感器以及电流传感器获取的电流-电压绘制的回归分析来求出回归直线,根据回归直线的斜率来计算内部电阻的处理。控制装置通过基于多次的电压以及电流的检测值中的第1检测群的内部电阻计算处理来计算第1内部电阻,并且通过基于第2检测群的内部电阻计算处理来计算第2内部电阻。控制装置在第1内部电阻与第2内部电阻之间的电阻差比基准值小的情况下执行预定的处理,在电阻差比基准值大的情况下不执行预定的处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系统,更特定的是涉及计算电池组件的内部电阻的技术。
背景技术
存在针对高精度地计算电池组件的内部电阻的技术的期望。通过高精度地计算电池组件的内部电阻,能够适当地执行基于电池组件的内部电阻的计算结果的处理。例如,通过高精度地计算电池组件的内部电阻,能够检测在电池组件中产生的焦耳热所致的电池组件的温度上升(电池组件的异常放热等)。或者,通过高精度地计算电池组件的内部电阻,能够高精度地计算电池组件的开路电压(OCV:Open Circuit Voltage)。
日本特开2005-156352公开如下内容:当在短时间内从电池组件取出大电流的情况下,具有伴随放电电流的急剧增加而内部电阻变大的趋势。在该情况下,在高电流区域可能产生在IV绘制(IV特性)中不具有线性的区域。根据日本特开2005-156352,即使当在电池组件的IV绘制中不具有线性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计算OCV。
发明内容
在日本特开2005-156352所公开的运算方法中,根据电流值的大小将电池组件的放电电流的电流区域分类为至少两个电流区域。进而,进行基于在多个电流区域之中在电流值低的低电流区域获取(同步检测)到的电流及电压采样数据和在包含有放电电流的电流区域(高电流区域)同步检测到的电流及电压采样数据的回归分析。然后,根据通过回归分析求出的回归直线的斜率,计算与放电电流的电流区域相应的内部电阻(假想内部电阻)。
在电池组件的IV绘制中线性消失(成为非线性)的主要原因有各种各样。在日本特开2005-156352所公开的运算方法中,未充分地研究这些原因,所以有时无法准确地计算出内部电阻。其结果,有可能基于内部电阻的计算结果的处理(OCV的计算等)也无法高精度地进行。
本公开提供适当地执行基于电池组件的内部电阻的计算结果的处理的电池系统。根据本公开的电池系统,能够提高电池组件的内部电阻的计算精度。
本公开的第1方案的电池系统具备:电池组件;电压传感器,被构成为检测电池组件的电压;电流传感器,被构成为检测在电池组件中输入输出的电流;以及控制装置,被构成为能够执行计算电池组件的内部电阻的内部电阻计算处理,执行基于内部电阻计算处理的结果的预定的处理。内部电阻计算处理为通过由电压传感器以及电流传感器获取的电流-电压绘制的回归分析来求出回归直线,并根据回归直线的斜率来计算内部电阻的处理。控制装置被构成为通过基于多次的电压以及电流的检测值中的第1检测群的内部电阻计算处理来计算第1内部电阻,并且通过基于多次的电压以及电流的检测值中的第2检测群的内部电阻计算处理来计算第2内部电阻。控制装置被构成为在第1内部电阻与第2内部电阻之间的电阻差比基准值小的情况下执行预定的处理,在电阻差比基准值大的情况下不执行预定的处理。
在上述第1方案中,根据电池组件的第1内部电阻与第2内部电阻的电阻差,决定是否执行基于内部电阻计算处理的结果的预定的处理。在电阻差比基准值小的情况下,视为由后述特性恶化的影响所致的电阻差的偏差小,电池组件的内部电阻的计算精度高,执行预定的处理。另一方面,在电阻差比基准值大的情况下,视为由特性恶化的影响所致的电阻差的偏差大,电池组件的内部电阻的计算精度低,不执行预定的处理。由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根据电池组件的内部电阻的计算结果适当地执行预定的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电装,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35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