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机壳后盖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57193.5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71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黄弟;张光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超拓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H04M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14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壳 生产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手机壳后盖的生产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手机壳后盖的生产方法。手机壳后盖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压塑成型:将复合料注入手机壳注塑模具后,压塑成型,获得壳体。步骤二:钢化:在壳体上涂布硬化液,UV固化形成硬化层。步骤三:喷涂耐磨涂料:在步骤二处理后硬化层上喷涂耐磨涂料,60‑70℃下固化60‑66min,形成第一耐磨涂层,然后进行第二道耐磨涂料的喷涂,形成第二耐磨涂层,接着在50‑65℃下保温48‑52h。本申请具有提高手机壳后盖的耐磨性优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手机壳后盖的生产工艺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手机壳后盖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手机壳后盖中非金属材料主要为玻璃、塑料以及陶瓷,其中,塑胶材料具有成本低、易成型等特点,成为较受欢迎的手机壳后盖材料。
塑胶手机壳后盖通常需要喷涂涂层,涂层可以改善手机壳后盖的外观,使得手机壳后盖的外观富有美感,从而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外观的追求。
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当手机摔下,手机与地面产生较为剧烈的摩擦,使得手机壳后盖外层的涂层与手机壳后盖的粘接性较差,手机壳后盖外层的涂层耐磨性较差,使得手机外壳的涂层容易受损,严重影响手机外观,因此,还有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为了手机壳后盖涂层的耐磨性,本申请提供一种手机壳后盖的生产工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手机壳后盖的生产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手机壳后盖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压塑成型:将复合料注入手机壳注塑模具后,压塑成型,获得壳体。
步骤二:钢化:在壳体上涂布硬化液,UV固化形成硬化层;
步骤三:喷涂耐磨涂料:在步骤二处理后硬化层上喷涂耐磨涂料,60-70℃下固化60-66min,形成第一耐磨涂层,然后进行第二道耐磨涂料的喷涂,形成第二耐磨涂层,接着在50-65℃下保温48-52h。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步骤二处理后硬化层上喷涂耐磨涂料,60-70℃下固化60-66min,然后进行第二道耐磨涂料的喷涂,在60-70℃下烘烤90-100min,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耐磨涂层与硬化层的粘结稳定性,耐磨涂层与硬化层不易分离,使得手机发生碰撞摩擦时,手机壳后盖上的耐磨涂层不易与手机壳后盖的壳体分离,使得手机壳后盖上的耐磨性提高,使得两次喷涂工艺的配合,同时具有较佳的耐磨性,且两层耐磨层之间的聚氨酯成分使得两层耐磨层也结合稳定,两层耐磨层进一步提高了缓冲/抗冲击性能和耐磨性耐磨涂料固化后得到的耐磨涂层的耐磨性能较佳,通过在50-65℃下静置48-52h,有利于缓解耐磨涂料在烘烤过程中产生的应力,还有利于耐磨涂料中固化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提高涂层与硬化层的结合强度。
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压塑成型时塑化压力为5-6KPa,保压时间为18-22s。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塑化压力为5-6KPa,保压时间为18-22s,使得压缩所得的壳体的密度较佳,使得形成的壳体的强度进一步提高,使得壳体抵抗冲击以及抗裂击的能力较佳,使得手机跌落后耐磨涂层不易脱落。
优选的,所述复合料为聚碳酸酯、聚邻苯二甲酰胺、聚四氟乙烯、芳纶纤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聚碳酸酯、聚邻苯二甲酰胺、聚四氟乙烯烯、芳纶纤维的复合料作为壳体的生产的基料,使得获得的壳体的机械强度提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抗冲击性能以及抗裂性能,使得壳体对耐磨涂层产生较佳的支撑作用,使得手机跌落后耐磨涂层的不易脱落。
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所述复合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聚碳酸酯100份;
聚邻苯二甲酰胺8-1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超拓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超拓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571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碳纤维自行车内走线安装方法
- 下一篇:一种放线菌底盘菌株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