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桩网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55789.1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1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明;周青爽;王岩;孙红林;郭建湖;朱树念;赵晋乾;付明;李睿;李慈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7/04 | 分类号: | E01F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吴薇薇;张颖玲 |
地址: | 43006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桩网结构,包括拦截桩群和钢索,通过拦截桩之间的钢索以及拦截桩结成防护网,相邻拦截桩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钢索之间的距离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具有较好地适应性,即使钢索和拦截桩遭到损坏也能够快速修复。拦截桩的布设以及拦截桩之间钢索的连接均不需要大型施工设备进场施工,钢索和拦截桩群的结构简单,相对于导流渠、拦截坝和拦截墙等重型结构,桩网结构施工难度较小,施工周期较短,施工条件简单,拦截桩和钢索等材料也相对拦截坝等重型结构而方也较为便宜。拦截桩部分地位于稳定地层使得拦截桩能够在流道底部安装得较为牢固,钢索连接在拦截桩上,钢索不需要依赖流道横向的流道侧壁进行安装连接。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灾害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桩网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泥石流或危岩落石的防治经常采用导流渠、拦截坝、拦石墙等对危岩落石或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进行排导、拦截等方法措施。这些措施,施工难度大、周期长、防护费用高且难以较为快速地修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桩网结构,以便降低施工周期、降低防护费用,且在破坏后具有较易修复的特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桩网结构,包括:
拦截桩群,包括多根拦截桩,每根所述拦截桩部分地位于物料流的流道底部的稳定地层;以及
钢索,沿所述物料流的流道横向,相邻两根所述拦截桩之间连接有所述钢索。
一实施例中,每根所述钢索分别与相邻两根所述拦截桩连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钢索的种类的数量为多种;其中一种钢索为第一钢索,相邻两根所述拦截桩之间连接有多根所述第一钢索,多根所述第一钢索沿所述拦截桩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另一种钢索为第二钢索,沿所述拦截桩的高度方向,相邻两根所述第一钢索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二钢索。
一实施例中,所述拦截桩排列成多排,沿所述物料流的流动方向,所述拦截桩露出地面的高度逐渐增大。
一实施例中,露出地面的高度最小的拦截桩为参考拦截桩,所述参考拦截桩露出地面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物料流中最大石块的直径的0.5倍。
一实施例中,所述拦截桩排列成多排,每排设置有至少一根拦截桩,每排的相邻两个所述拦截桩之间连接有所述钢索;所述钢索和所述拦截桩围设成第一网孔,沿所述物料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网孔的孔径逐渐减小。
一实施例中,多根所述钢索围设成第二网孔,沿所述物料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二网孔的孔径逐渐减小。
一实施例中,所述拦截桩群的形状呈预设形状,所述预设形状的外边界包括大端边界、小端边界以及侧边界,所述侧边界位于所述大端边界和所述小端边界之间;当所述物料流将要流经所述拦截桩群,所述小端边界位于所述大端边界与所述物料流之间;沿所述物料流的流向,位于所述侧边界上的拦截桩的位置与对应的流道侧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一实施例中,所述物料流为泥石流或石块。
一实施例中,沿所述流道横向,相邻两根所述拦截桩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物料流中最大石块的直径的1.5倍。
一实施例中,所述桩网结构还包括缓冲桩群,所述缓冲桩群位于所述拦截桩群的迎流端,所述缓冲桩群包括多根缓冲桩,每根所述缓冲桩部分地位于物料流的流道底部的稳定地层,相邻两根所述缓冲桩之间的距离配置为使所述物料流中的最大石块能够从相邻两根所述缓冲桩之间通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557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气节能铝棒加热炉
- 下一篇:一种均热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