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紫杉醇药物递送载体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51634.0 | 申请日: | 202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5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甘人友;任茂智;刘宏艳;夏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9/127 | 分类号: | A61K9/127;A61K47/42;A61K47/34;A61K31/337;A61P35/00;C07K7/06;C07K1/14;C07K1/06;C07K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创理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13 | 代理人: | 张素妍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紫杉醇 药物 递送 载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紫杉醇药物递送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将单硬脂酸甘油酯、Kolliphor EL、卵磷脂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加入玻璃微球,将有机溶剂蒸干后,冻干得到成膜的玻璃微球;(2)将紫杉醇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加入多肽DGRGGGAAAA和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混合水溶液,混合震荡均匀并将有机溶剂蒸干,然后冻干并用磷酸盐缓冲液复悬;(3)将步骤(2)所得物加入到步骤(1)所得物中,在水浴中超声处理,之后分离出玻璃微球,即得。本发明显著的提升了紫杉醇的水溶性,并制备得到了包封率良好的脂质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紫杉醇水溶性差而应用受限的难题,利于相关肿瘤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药技术领域,涉及药物载体的制备方面,具体涉及一种紫杉醇药物递送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紫杉醇是一种天然萜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47H51NO14,是从紫衫的树皮中提取而得,具有抗瘤谱广、治疗指数高的优点,其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癌症的治疗当中。不过,紫杉醇的水溶性差,其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0.7mg/L[1];同时,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低[2],低于2%,导致其在临床上仅能够通过静脉注射使用。
目前,紫杉醇的制剂包括脂质体、微球、微乳、纳米粒和胶束等等,这些制剂针对紫杉醇水溶性低的缺陷,从不同的角度提升了紫杉醇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了提升紫杉醇的水溶性,本领域通常选择一些物质作为增溶剂使用,这些物质包括聚乙二醇、聚乙烯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3-5],以及烟酰胺、脂族羧酸的N,N-二烷基酰胺、醇、聚乙氧基化蓖麻油、聚乙二醇-15-羟基硬脂酸酯、PEG-脂质、泊洛沙姆、多库酯钠、脂肪酸蔗糖酯、脂肪酸、聚山梨酯、中链甘油三酯、甲基纤维素和糖等等[6]。除了上述常用的物质,利用肽来增强水溶性差药物的水溶性,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7-8]。
然而,现有技术对于紫杉醇水溶性的增强的效果有限,极少开发出类似水溶性药物的制剂,限制了紫杉醇的应用。因此,本领域亟待开发一种能大幅度提升紫杉醇水溶性并制备相应合适制剂的方法。
本部分引述的现有技术文献为:
[1].Rowinsky E K,Donehower R C.Paclitaxel(taxol)[J].New EnglandJournal ofMedicine,1995,332(15):1004.
[2].Sparreboom A,Van Asperen J,Mayer U,et al.Limited oralbioavailability and active epithelial excretion ofpaclitaxel(Taxol)caused byP-glycoprotein in theintestin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97,94(5):p.2031-2035.
[3].Lu F,ShenYY,ShenY Q,et al.Treatments ofpaclitaxel with poly(vinylpyrrolidone)to improve drug release from poly(-caprolactone)matrix for film-based st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12,434(1-2).
[4].Torchilin V P.Torchilin,V.P.Micellar nanocarriers:Pharmaceuticalperspectives.Pharm.Res.24,1-16[J].Pharmaceutical Research,2007,24(1):1-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516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