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瓶环切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44515.2 | 申请日: | 202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6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吴刚;刘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天马玻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33/06 | 分类号: | C03B33/06;C03B33/095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杨国瑞 |
地址: | 629000 四川省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瓶环切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玻瓶环切方法及装置,包括去掉玻瓶的底部,使得玻瓶下端开口;包括操作台,所述操作台上活动设置有玻璃刀支杆,所述玻璃刀支杆端部设置有玻璃刀,所述玻璃刀支杆的轴线与所述玻璃刀刀面垂直;所述操作台上还设有用于对玻瓶限位的玻瓶放置架,当待切割的玻瓶放置在所述玻瓶放置架时,活动所述玻璃刀支杆使其放进玻瓶中,使玻璃刀的刀刃接触玻瓶内部,转动玻瓶,使得玻璃刀在玻瓶内部划出一圈划痕;对玻瓶划痕处的外表面进行加热,加热时转动玻瓶,使得玻瓶沿所述划痕处断裂。通过从玻瓶内部滑出划痕,让玻瓶受热因自身特性沿划痕炸裂,其断裂面光滑平整,在检测玻璃片应力时可以大大减小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玻瓶的切割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玻瓶环切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中,玻璃瓶容器,简称玻瓶,其使用很是广泛,那么玻璃瓶的质量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尤其是药用玻璃瓶的内应力情况,质量好的玻璃瓶可帮助企业更好的改进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以便做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玻璃的应力是指,产品在射出成品定型前,如因调整不当造成压力过高,射入模内虽经过浇口,浇道,成品之间的阻力以及成品渐冷,压力随之降低,使产品内部的分子分布不均匀而存在成品内部之压力成为“内应力”。成品经过一段时间与热接触,内应力渐渐释放出来造成成品破裂或变形。所谓内应力是指物体由于外因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力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恢复到变性前的位置,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成为“应力”。
因为应力的存在,在受到外界作用后,会诱使应力释放而在应力残留位置开裂。开裂主要集中在浇口或过度填充处,以及主要形变处。因为残留应力的存在,因此产品在温室时会有较长时间的应力释放或者高温时出现短时间内残留应力释放的过程,同时局部存在位置强度差,产品就会在应力残留位置产生翘曲或者形变问题。产品尺寸的存在,在产品放置或处理的过程中,如果环境达到一定温度,产品就会因应力释放而发生变化。
因此,运用专业的偏光应力仪对药用玻璃瓶进行内应力的科学测试,是相关单业不可或缺。现有的对玻瓶进行应力测试时,抽取样品玻瓶,对样品玻瓶进行切割,取玻瓶的局部玻璃进行检测。在切割玻瓶时,通过玻璃刀对玻瓶表面进行环切,玻璃刀划过玻瓶表面留下划痕,及使玻璃表面发生硬裂,再使用锤子进行敲击,使得玻瓶从划痕处裂开;完成玻瓶的切割;这种切割方式使断裂处参差不齐,影响应力的测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瓶环切方法及装置,为了解决现有玻瓶应力测试时,切割玻瓶的方式造成裂口参差不齐,对玻璃应力检测容易造成干扰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玻瓶环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去掉玻瓶的底部,使得玻瓶下端开口;
从玻瓶底部开口处使用玻璃刀沿玻瓶内部周向划出一圈划痕;
对玻瓶划痕处的外表面进行加热,加热时转动玻瓶,使得玻瓶沿所述划痕处断裂。
根据上述技术,通过从玻瓶内部滑出划痕,产生硬裂,再通过对玻瓶进行加热,玻璃受热膨胀,根据玻璃的特性,从硬裂及划痕处发生断裂,这根传统的使用敲击或切割机切割的方式相比,让玻瓶受热因自身特性沿划痕炸裂,其断裂面光滑平整,在检测玻璃片应力时可以大大减小误差。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了一种玻瓶环切装置,包括操作台,所述操作台上活动设置有玻璃刀支杆,所述玻璃刀支杆端部设置有玻璃刀,所述玻璃刀支杆的轴线与所述玻璃刀刀面垂直;所述操作台上还设有用于对玻瓶限位的玻瓶放置架,当待切割的玻瓶放置在所述玻瓶放置架时,活动所述玻璃刀支杆使其放进玻瓶中,使玻璃刀的刀刃接触玻瓶内部,转动玻瓶,使得玻璃刀在玻瓶内部划出一圈划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天马玻璃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天马玻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445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