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37975.2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6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蒋新宇;程炯;刘通;刘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K17/14 | 分类号: | C09K17/14;C09K10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65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土壤 有机 稳定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增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方法。本发明首次发现蚯蚓分泌液可以提高土壤中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和/或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进而使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速度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增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碳是土壤有机质的核心组分,有机质的标准测定方法也是首先测定有机碳含量,再结合经验系数的估算从而得到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稳定程度对于维系农业土壤肥力、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意义重大。传统理论认为土壤有机碳来源不同,包括植物叶片、根系、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分泌物等,不同来源有机碳的化学组分差别很大,化学稳定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含有较多难降解有机物的木本植物被认为分解速率较低,其残体被认为可以形成更稳定的土壤有机碳,从而更长时间的存留在土壤环境中。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有机碳的稳定性可能与其来源的化学稳定性并不相关,而更多的取决于土壤的物理保护效果。土壤的物理保护效果包括团聚体包裹和矿物结合,过往研究认为矿物结合有机碳的稳定性更强。但近年越来越多研究结果显示,团聚体包裹的物理保护作用对于维系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更为重要。同时,调控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较改变土壤矿物结构而言,更容易实现。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也与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和活性密切相关,涉及许多土壤生化过程。
蚯蚓通过自身活动,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环境。因此,近年来通过施加蚯蚓,借助蚯蚓活动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然而,有研究显示蚯蚓活动会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出现显著下降。因此,急需一种增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增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蚯蚓分泌液在增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的目的,在于蚯蚓分泌液在提高土壤中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含量和/或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土壤中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含量和/或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调理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蚯蚓分泌液在增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中的应用。
所述蚯蚓分泌液的用量优选为1~10g/kg土壤;更优选为2~8g/kg土壤。
所述土壤优选为红壤;更有选为赤红壤和砖红壤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蚯蚓分泌液的制备方法优选为:对蚯蚓进行电击2~3次,得到蚯蚓分泌液。
所述电击的条件优选为:5~10V持续电击30~90s;更优选为7V持续电击60s。
所述电击的间隔时间优选为50~70s;更优选为60s。
所述蚯蚓优选为秉氏远盲蚓、赤子爱胜蚓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蚯蚓分泌液在提高土壤中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含量和/或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中的应用。
所述蚯蚓分泌液的用量优选为1~10g/kg土壤;更优选为2~8g/kg土壤。
所述土壤优选为红壤;更有选为赤红壤和砖红壤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蚯蚓分泌液的制备方法优选为:对蚯蚓进行电击2~3次,得到蚯蚓分泌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79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