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流多相分离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37378.X | 申请日: | 2020-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18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 发明(设计)人: | 刘彩玉;邢雷;张爽;高金明;谯意;刘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4C5/00 | 分类号: | B04C5/00;B04C5/14 |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李建华 |
| 地址: | 16331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相 分离 装置 | ||
一种旋流多相分离装置。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相高效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尾流管随液量自动变化;尾流管受到轴向的力作用,带动滑片向下压缩弹簧,尾流管向下移动,从而增大流体域面积;整体外壳与内部结构共同构成流体旋转流动区域;具有下段沉砂外壳、引流斜面和喇叭式尾管,使得砂相在引流斜面的作用下排出装置,水相通过喇叭式尾管排出;气相和油相沿圆形筛孔进入旋流室内;装置内径不断缩小形成低压区。通过该装置可直接对采出液进行脱气、排油、除水和除砂处理,且处理后的油含水率极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以及造纸等行业中的多相旋流分离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旋流分离技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实际分离中,往往来液量不稳定,因而导致旋流器的分离效率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旋流多相分离装置,该种旋流多相分离装置结构简单,采用流量自适应底流尾管设计通过尾管带动滑片压缩弹簧,降低尾管的定位高度,从而提升整个装置的分离效率,增强了多相分离设备对来液不稳定条件的适用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该种旋流多相分离装置,包括一个轴向入口,其特征在于:整体外壳与内部结构共同构成流体旋转流动区域;整体外壳从上到下,上段椭球形外壳,中段外壳,下段沉砂外壳;上段椭球形外壳开孔,连接斜向排气口及排油口,溢流管一端与排油口相连,另一端与旋流室中心管道相连;圆柱段外壳内套有一旋流室;旋流室外观从上到下是由半球形导流结构、螺旋线型旋转通道和倒锥集气筒组成;旋流室外部开有筛孔,以方便轻质相进入旋流室内进行分离;下段沉砂外壳下端与喇叭式底流管相连,柱面开孔连接排砂口,内部设有引流斜面方便固体颗粒从排砂口排出。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可实现连续分离、处理工艺不复杂。采用自适应底流管设计,对来液流量过大的工况下进行自动调节。可实现高精度的多相分离。既可应用于油田采出液处理,又可用于食品、造纸等行业的污水处理,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旋流多相分离装置结构图。
图2为旋流多相分离装置整体剖视图。
图3为旋流多相分离装置外壳示意图。
图4为新型旋流多相分离装置结构爆炸图。
图5为新型旋流多相分离装置流量自适应底流尾管设计示意图。
图6为新型旋流多相分离装置流量自适应底流尾管设计剖面图。
图7为新型旋流多相分离装置流量自适应底流尾管设计爆炸图。
图8为弹簧保护腔上拧盖示意图。
图9为喇叭式底流管示意图。
图10为旋流室结构图。
图11为旋流室结构剖视图。
图12为上段椭球形外壳结构图。
图13为溢流管、排气孔、排油口的连接示意图。
图14为中段外壳结构图。
图15为旋流室与中段外壳连接示意图。
图16为下段沉砂外壳结构图。
图17为新型旋流多相分离装置自适应底流尾管设计和下段沉砂外壳连接示意图。
图18为弹簧保护腔下拧盖示意图。
图19为垫圈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73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