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介孔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并用于乙醇和乙醛反应生成1,3-丁二烯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35538.7 | 申请日: | 2020-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18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 发明(设计)人: | 黄声骏;李姝颖;虞永华;张大治;丁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01J21/08 | 分类号: | B01J21/08;C07C1/20;C07C11/167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周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0 | 代理人: | 毛薇 |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于 乙醇 乙醛 反应 生成 丁二烯 | ||
本发明了一种用于乙醇和乙醛反应制备1,3‑丁二烯的骨架掺杂型介孔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将含有二氧化硅前驱体、二氧化锆前驱体、结构导向剂的原料,经一锅法焙烧,制得所述催化剂。该催化剂用于乙醇‑乙醛反应生成1,3‑丁二烯,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以及稳定性,且其制备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有望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介孔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可用于催化乙醇和乙醛反应生成1,3-丁二烯,属于催化合成领域。
背景技术
1,3-丁二烯是用途十分广泛的有机化工原料,被用作生产各种聚合物的中间体。很久以来,丁二烯主要由饱和烃的蒸汽裂解产生的不饱和烃中分离提取。出于对环境、经济、安全和操作等综合评估,丁二烯生产商正从在转向更有效的替代性生产技术。生物乙醇由于其可获得性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符合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最有前景的生产原料。
根据催化剂以及反应工艺的差异,乙醇转化为1,3-丁二烯的过程可分为一步法和两步法。相比乙醇一步法转化为丁二烯,以乙醇、乙醛混合物为原料,丁二烯的选择性更高,从而获得更高的工业化应用价值。五氧化二钽/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锆/二氧化硅催化剂体系是催化乙醇-乙醛反应制备丁二烯的理想催化剂,尤其是二氧化锆/二氧化硅催化剂,制备成本低廉,更加受到工业界的关注。但是其催化性能相比五氧化二钽/二氧化硅体系还有待提高。研究表明,活性组分二氧化锆的分散性是影响其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Han等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氧化锆/氧化硅催化,在乙醇和乙醛转化为丁二烯的反应中表现出良好催化活性,但是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使用大量硝酸,对设备和环境都有显著的影响(RSCAdv.,2015,5,103982),而且由于催化剂比表面积较小,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十分有限。Gao等以纳米二氧化硅气溶胶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二氧化锆/二氧化硅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得到了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也有所改进(Catal.Surv.Asia,2018,22,118;Catal.Surv.Asia,2018,22,222.)。但是受到制备方法的限制,活性组分不可避免地在载体表面发生团聚,其分散性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采用其它科学的制备方法,合成具有更高活性组分散性的高效催化剂,成为本领域研究者们致力于解决的主要目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局限性,本发明提供一种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一锅法合成,使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得到提高,在乙醇-乙醛生成丁二烯的反应中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以及稳定性,且其制备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可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介孔催化剂,所述催化剂包括载体和分散于载体骨架中的活性组分,所述载体包括二氧化硅;所述活性组分包括锆的氧化物;所述介孔催化剂具有平均孔径在2.5nm至4.5nm的介孔。本发明获得的催化剂中,所述活性组分通过所述活性组分的前驱体掺杂于所述载体骨架内。
优选地,所述催化剂具有蠕虫状介孔结构。
优选地,所述锆的氧化物在所述催化剂中的含量为0.5~8wt%;
可选地,所述锆的氧化物在所述催化剂中的含量的上限选自8wt%、7wt%、6wt%、5wt%或4%;下限选自3wt%、2wt%、1wt%或0.5wt%;优选地,所述锆的氧化物在所述催化剂中的含量为1~4wt%。
优选地,所述锆的氧化物在所述催化剂中的含量为1~4wt%;
所述锆的氧化物在催化剂中的含量以二氧化锆计。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制备上述介孔催化剂的方法,是将含有二氧化硅前驱体、二氧化锆前驱体、结构导向剂的原料,经一锅法焙烧,制得所述催化剂。
优选地,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含有硅的前驱体和锆的前驱体的溶液A内,加入含有结构导向剂的溶液B,得到混合物;搅拌所述混合物,分离所得固体样品经干燥、焙烧,即得所述催化剂;
优选搅拌所述混合物不少于6小时;优选搅拌6~24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55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