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金属板材结合强度的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32134.2 | 申请日: | 202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8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何鸿斌;马志伟;高文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波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9/04 | 分类号: | G01N19/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汪贵艳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金属 板材 结合 强度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双金属板材结合强度的检测装置,其包括:中间滚珠模架、试样夹持组件、刀具,所述的中间滚珠模架包括水平设置的上模板与下模板,上模板与下模板之间通过活动连接件进行活动连接且上模板能够进行上下相对运动,所述的下模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定位固定块且试样夹持组件安装于定位固定块上,试样夹持组件用于对试样进行夹持,所述的上模板的下端面设置有刀具固定块且刀具安装于刀具固定块上,刀具用于对试样进行剪切;以钢背和铜合金双金属材料为例进行阐述,本检测装置适用于检测钢背层厚度≥2mm,铜合金层厚度≥0.5mm的双金属结合强度,操作实施简单,减少了外在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重复性好,测得数据更加准确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金属板材性能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金属板材结合界面结合强度的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复合材料是由两层或者两层以上不同性质的金属复合而成的,由于它具备原来各单一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良综合特性,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冶金、汽车、造船、电力、医药卫生、环境保护、核能以及家用电器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衡量金属复合板质量优劣的指标很多,常见的指标有抗剪强度、粘结强度、结合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其中,抗剪强度最能说明金属复合板界面结合强度的高低,因此使用频次最高,金属层状复合板抗剪强度的测试方法和剪切试验设备在GB/T6396-2008中有相关规定,GB/T6396-2008对剪切试验的规定中将金属复合板产品分为两大类:复合板总厚度小于等于10mm的和总厚度大于10mm的,当复合板总厚度比较薄(标准中规定小于等于10mm) 时,其基体在压力作用下就会发生弯曲变形,影响测试精度,甚至完全测不出抗剪强度值,此时国标GB/T6396-2008规定采用拉剪的方式测试抗剪强度,但是该方法只适用于复层相对较厚的情况,当复层较薄时,其最薄弱的部位在拉剪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弯曲和断裂,影响测试精度,甚至使测试失败,行业中还有其他的检测方法,均存在一些额外的影响因素,如型检测试样,其中,竖长条代表其中一种金属基体,如钢背层,中部小凸起表示附着金属层 (如铜合金层),其周围的附着金属层被加工去除,这种检测试样加工复杂,还难以保证一定能将一种金属大部分面积都铣去,铣浅和铣深都会影响最终的测试结果,而且试样与工装间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摩擦力的影响,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双金属板材结合强度的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金属板材结合界面结合强度的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其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双金属板材的结合强度,以钢背和铜合金双金属材料为例,本检测装置适用于检测钢背层厚度≥2mm,铜合金层厚度≥0.5mm的双金属板材的结合强度,操作简单,减少外在干扰因素的影响,测得数据更加准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金属板材结合强度的检测装置,其包括:中间滚珠模架、试样夹持组件、刀具,所述的中间滚珠模架包括水平设置的上模板与下模板,上模板与下模板之间通过活动连接件进行活动连接且上模板能够进行上下相对运动;
所述的下模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定位固定块且试样夹持组件安装于定位固定块上,试样夹持组件用于对试样进行夹持;
所述的上模板的下端面设置有刀具固定块且刀具安装于刀具固定块上,刀具用于对试样进行剪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活动连接件包括竖直固定设置于上模板与下模板之间的导向柱以及竖直固定设置于上模板上的导柱导套,上模板通过导柱导套活动套设于导向柱上;其意义在于,上模板在导柱导套的作用下可保持摩擦阻力小,运动精度高的上下相对运动;
所述的活动连接件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上模板的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波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波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21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