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氮除磷发泡填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31903.7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997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陈继锡;王永峰;胡大波;季荣;智锁红;邓东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8J9/12;C08L75/06;C08L3/02;C08K13/04;C08K7/26;C08K3/34;C08K5/098;C08K3/26;C08K3/30;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宽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9 | 代理人: | 廖秀玲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丰***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泡 填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氮除磷发泡填料及其制备方法,脱氮除磷发泡填料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原料组成:聚氨酯20‑70份、牡蛎壳粉10‑50份、淀粉10‑30份、硫铁矿粉5‑20份、滑石粉4‑10份、白炭黑2‑10份、硬脂酸锌0.5‑2份;脱氮除磷发泡填料的制备方法将聚氨酯20‑70份、牡蛎壳粉10‑50份、淀粉10‑30份、硫铁矿粉5‑20份、滑石粉4‑10份、白炭黑2‑10份、硬脂酸锌0.5‑2份熔融共混,通过超临界发泡工艺进行发泡制备脱氮除磷发泡填料,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制备的脱氮除磷发泡填料孔隙结构发达,自养反硝化脱氮以及除磷作用,能深度脱除污水中的氮磷,且产生污泥易于清理,水力停留时间短,长期使用无板结现象发生,适合工业化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脱氮除磷发泡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大量氮、磷营养盐,有机物等排入地表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功能衰退。低污染水已成为水环境治理的新难点,虽然经过国家重大水专项综合治理,我国水体污染情况有所好转,但目前水环境生态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
低污染水深度脱氮除磷的核心是硝酸盐和无机磷的去除。现有技术中,如专利申请号为201711176392.7的一种污水处理填料、制备方法以及用途,该专利公开的除磷填料通过物理吸附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去除污水中的磷,但除磷的同时无法对氮进行同步去除;专利201911048309.7公开了一种污水脱氮除磷填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将铁粉与碳源进行共混后用水泥进行成型,通过培养异养反硝化细菌利用碳源发生异养反硝化作用去除污水中的NO3-,并将污水中的磷元素以磷酸铁盐的形式固定,从而达到同步脱氮除磷的效果。专利申请号201810286820.X公开了一种低密度脱氮除磷填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将钙、铁与聚丙烯酸树脂等材料共混制得脱氮除磷填料,通过与污水中的磷元素生成磷酸铁和磷酸钙不溶物,将污水中的磷有效地去除。可以看出,目前现有的专利技术大多采用“异养反硝化脱氮+化学沉淀除磷”的思路对污水中的氮磷进行去除,异养反硝化脱氮最大缺点是碳源的投加量难以控制,低于要求的投加量会造成硝酸盐处理不完全,高于投加量则会加大污泥的产生量;其次,化学沉淀除磷的缺点是将磷固定,还需耗费大量刮泥成本,将其从水中去除。
本发明专利采用固相自养反硝化将污水中的NO3-离子转化为氮气去除,并将除磷化学反应生成的磷酸钙和磷酸铁附着在发泡填料上,能够实现将水体中的氮磷真正移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孔隙结构发达,自养反硝化脱氮以及除磷作用,能深度脱除污水中的氮磷,且产生污泥易于清理,水力停留时间短,适合工业化推广的一种脱氮除磷发泡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
一种脱氮除磷发泡填料,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原料组成:聚氨酯20-70份、牡蛎壳粉10-50份、淀粉10-30份、硫铁矿粉5-20份、滑石粉4-10份、白炭黑2-10份、硬脂酸锌0.5-2份;
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双螺杆将聚氨酯20-70份、牡蛎壳粉10-50份、淀粉10-30份、硫铁矿粉5-20份、滑石粉4-10份、白炭黑2-10份、硬脂酸锌0.5-2份进行熔融共混,制得共混物;
(2)采用超临界釜压发泡的方式对共混物进行发泡;具体为:将高压反应釜升温至180±5℃,将二氧化碳加压至7-10MPa后通入高压反应釜中,保压10-20min后,将高压反应釜内的压力瞬间释放即得到脱氮除磷发泡填料。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的聚氨酯为聚酯型,其硬度为65A,分子量为10-50万。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的硫铁矿粉、滑石粉、白炭黑和硬脂酸锌的粒径目数均小于400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未经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19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