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碲的Y1Cr13易切削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27948.7 | 申请日: | 202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0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付建勋;周茂华;王立伟;沈平;王建强;吴翔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攀钢集团江油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60 | 分类号: | C22C38/60;C22C38/02;C22C38/04;C22C38/44;C22C33/04;B21B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y1cr13 切削 不锈钢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碲的Y1Cr13易切削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元素的质量百分比为:C:0.10~0.15,Si≤0.80,Mn:1.0~1.3,P:0.03~0.06,S:0.22~0.35,Cr:12.0~14.0,Ni≤0.60,Te:0.004~0.060,Mo≤0.60,余量为铁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Mn、S、Te质量百分比满足如下关系式:Mn/Te40,Te/S:0.015~0.15。所述钢种采用电炉→AOD→LF→连铸→轧制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经本发明设计的成分及工艺生产的含碲的Y1Cr13易切削不锈钢,可有效避免轧制过程中的劈头开裂现象,产品综合成材率达90%~95%。相比于原工艺下Y1Cr13易切削不锈钢,本发明生产的轧材中夹杂物大小和分布更加均匀,夹杂物更趋近于球形或椭球型,国标GB/T 10561 2005评级和德标SEP1572‑71评级均显著改善。钢切削后断屑形貌良好,工件表面粗糙度降低,钢的切削性能也显著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易切削不锈钢,特别是涉及含碲的易切削不锈钢;本发明还涉及所述易切削不锈钢的制造方法。本发明应用于钢铁冶金领域。
背景技术
不锈钢中通常含有较高含量的Cr、Ni等元素,使其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在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环境下具有良好的不锈性。通常不锈钢的切削性能较差。不锈钢在切削时塑性变形较大,产生的切屑不易折断、易粘结,导致在切削过程中加工硬化严重,使钢的硬度逐渐增大,需要的切削力也随之升高。较高的切削力使刀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增大,切削温度也升高。而不锈钢的导热系数较小,散热条件差,大量积聚的切削热使加工表面的质量恶化,同时也使刀具磨损加剧。
Y1Cr13又称416易切削不锈钢,是一种具有良好切削性能和耐蚀性能的不锈钢,主要用于电机、电气元件的生产。由于钢中硫含量较高,使钢具有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然而硫与锰结合形成的MnS夹杂主要在钢液凝固过程中析出,常沿晶界分布形成树枝状、簇状、长条状等II类硫化物,导致夹杂物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对钢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此外,MnS夹杂塑性好,在轧制过程中易沿轧制方向伸长,形成长条形硫化物,不仅使钢性能产生各向异性,而且易造成轧制过程开裂及产品表面质量问题,使产品的成材率和品质降低。此外,随着下游用户对钢切削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Y1Cr13易切削不锈钢的切削性能已无法满足高速切削的市场需求。含碲的Y1Cr13易切削不锈钢的诞生,弥补了市场对416不锈钢更高切削性能的需求,硫化物形态的优化,也避免了坯料在轧制过程的劈头开裂现象,提高了成材率。
公开号为CN 10282811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圆珠笔头用易切削不锈钢丝的制造方法,钢中合金元素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C≤0.05%,Si≤1.00%,Mn≤2.00%,P≤0.05%,S≥0.15%,Cr:19.0~21.0%,Mo:1.50~2.50%,Pb:0.15~0.30%,Te:0.01~0.07%,Al0.01%,Nb0.05%,Ti0.05%,余量为Fe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在该钢中含有一定量易切削元素S、Pb和Te,能较好地改善钢的切削性能,但Pb是非环保元素,Pb有毒且会污染环境,在铅进入产品之后,由于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脱除,对废钢的再利用也构成危害。该钢中并未涉及硫化物夹杂的调控技术,钢的质量稳定性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外,该发明主要涉及钢材拉拔成钢丝的工艺,并未涉及钢种的冶炼生产工艺。本发明申请与上述专利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不含有害元素Pb,对环境友好,并且给出了完整的冶炼、连铸、轧制工艺过程及详细的工艺控制参数;本发明还给出了易切削元素的重要控制指标Mn/Te20,Te/S:0.03~0.15,对硫化物夹杂进行了很好的调控,能确保良好的质量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攀钢集团江油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大学;攀钢集团江油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79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型箱体类部件覆膜砂铸造工艺
- 下一篇:一种流质混合配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