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通道电磁屏蔽电信号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27198.3 | 申请日: | 202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360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许永建;汪日新;谢远来;胡纯栋;谢亚红;李军;于玲;宋士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R13/6581 | 分类号: | H01R13/6581;H01R13/6591;H01R1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张乾桢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电磁 屏蔽 电信号 连接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通道电磁屏蔽电信号连接器,两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预定位置处分别钎焊有定位块,将弹针固定连接于其中第一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首端,第二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末端制成内凹形;上、下陶瓷板开设有多个通孔,对应于测量信号传输通道的数量,以及限位孔,将第一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紧固连接于上、下陶瓷板之间,所述弹针露出于下陶瓷板,第二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紧固连接于另一对上、下陶瓷板之间,每个第一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首端与第二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末端通过弹针的压紧力进行稳固电连接,形成一多通道测量信号电连接部件,嵌入到上、下金属支撑架,与上、下金属屏蔽罩进行稳固电连接,形成多通道电磁屏蔽电信号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量信号电连接领域,具体是一种多通道电磁屏蔽电信号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代大型信号测量系统中,需要进行多点信号测量,尤其是大功率测量系统中,热承载部件需要进行多点温度测量,多点测量信号需要集中传输,多通道信号传输之间需要进行电气绝缘和隔离,由于安装误差导致多通道信号传输接触不良,且多通道信号不仅易受外界复杂电磁环境信号的干扰,而且各通道信号之间的信号也会相互干扰,从而导致多通道测量信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下降,因而降低了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传统的插头式电连接器需要针与孔的完全匹配,错位包容能力差,针一旦错位,针和孔不能完全对应,从而导致整个电连接器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通道电磁屏蔽电信号连接器,以解决现有大型信号测量系统中多通道信号集中传输、测量部件安装不便、易受外界电磁环境干扰、易受内部多通道信号相互干扰、电气绝缘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通道电磁屏蔽电信号连接器,两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预定位置处分别钎焊有定位块,将弹针固定连接于其中第一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首端,第二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末端制成内凹形;上、下陶瓷板开设有多个通孔,对应于测量信号传输通道的数量,在上、下陶瓷板每个通孔对应的位置开出与定位块直径一致、深度为定位块一半高度的限位孔,然后利用上、下陶瓷板的限位孔和首端装有弹针的第一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的定位块的相互配合将第一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紧固连接于上、下陶瓷板之间,所述弹针露出于下陶瓷板,形成装有第一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的第一陶瓷安装块,第二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紧固连接于另一对上、下陶瓷板之间,每个第一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首端与第二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末端通过弹针的压紧力进行稳固电连接,形成一多通道测量信号电连接部件,将该多通道测量信号电连接部件嵌入到上、下金属支撑架,嵌有多通道测量信号电连接部件的上、下金属支撑架与上、下金属屏蔽罩进行稳固电连接,形成多通道电磁屏蔽电信号连接器。
进一步的,第一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首端与弹针固定连接,第二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末端做成内凹形,两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通过弹针的压紧力进行稳固电连接。
进一步的,利用陶瓷对多通道电磁屏蔽电信号连接器进行电气绝缘、支撑和固定。
进一步的,利用上、下陶瓷板的限位孔和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的定位块的相互配合进行定位和限位。
进一步的,利用金属支撑架和金属屏蔽罩对多通道电磁屏蔽电信号连接器进行电磁屏蔽封装。第一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
进一步的,所述的预定位置是距离第一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的首端三分之一处,或者距离第二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的末端三分之一处,所述的定位块为环形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装有弹簧结构的弹针,是在第一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的首端开设有一盲孔,内部嵌入有弹簧,然后安装弹针,从而使得弹针能够弹性伸缩;所述弹针的末端设置有防止弹针从盲孔孔中滑出的凸起结构,在弹针末端开十字切口,弹针末端切割成四瓣,在预紧力的作用下,弹针末端四瓣合在一起,插进盲孔,撤去预紧力后,弹针末端恢复原状,从而与第一测量信号电传输杆件的首端形成稳定连接,所述的凹形的形状与弹针尖端的形状相匹配,深度不超过弹针尖端带有弧面的高度的三倍,凹形表面作抛光处理,粗糙度≤Ra0.8,凹形边缘做圆角处理保证凹形边缘平滑过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71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