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电两用的双扇拱形防护门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22586.2 | 申请日: | 202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79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彭飞;卢屹东;张瑞龙;江漪;潘隆帮;王淑敬;张学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国建标工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B5/10 | 分类号: | E06B5/10;E06B3/70;E05D13/00;E05F7/06;E06B3/36;E05C9/04;E05C9/18;E05B47/00;E05F15/611;E06B1/6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王灵灵;刘湘舟 |
地址: | 10004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电 两用 拱形 防护门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电两用的双扇拱形防护门及控制方法,拱形防护门包括外置执行机构、门扇、门框和铰页,所述门框设在墙体上,所述门扇通过铰页连接在门框上,所述外置执行机构设在门扇外部,为模块化结构,将执行机构模块化设计并设置在门扇外部,解决了在传统大跨距、重型防护门内设置执行机构时,具有整体构件尺寸大,远端极易产生蠕变下沉并且传递效率低的缺点,有效减小执行机构的结构尺寸,提高传递效率;同时设置手电双控且在开合传感器配合下实现精确的电动控制,具有多种控制模式,控制方式多样、高效、安全、可控性高,有效提升执行机构的安全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闭防护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电两用的双扇拱形防护门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密闭防护门上为了保证密封及防护效果,一般需要设置多组多个闭锁机构用来保证锁闭效果,对于重型防护门门扇而言,尤其是混凝土门扇,由于门扇自身自重较大,在长时间服役过程中会产生铰页远端徐变下沉现象而与地面接触,往往导致门扇无法正常启闭,丧失防护功能,工程案例中尚无好的解决措施。同时为了配合均布设置的闭锁头,需要在地面上设置相应的闭锁座,但是现有的闭锁座一般都是无遮挡结构,容易被异物堵塞,增加了巡检和清理成本,同时为了保证闭锁头处的密封效果,一般无法兼顾门扇的结构强度和密封性能,又加大了门扇的自重;现有的自动控制密闭防护门的控制方式较为简陋,只适用于几种较为简单的控制逻辑,在防护方面无法应对复杂的使用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手电两用的双扇拱形防护门及控制方法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手电两用的双扇拱形防护门及控制方法,具有结构强度高,防护效果好,控制手段多样且控制方法适用性强的特点。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手电两用的双扇拱形防护门,包括外置执行机构、门扇、门框和铰页,所述门框设在墙体上,所述门扇通过铰页连接在门框上,所述外置执行机构设在门扇外部,为模块化结构;
所述外置执行机构包括外置壳体、双控执行结构、升降驱动轮、上闭锁、下闭锁、上闭锁座和伸缩闭锁座,所述外置壳体设在门扇外部,所述双控执行结构、升降驱动轮和下闭锁设在外置壳体内,所述上闭锁座设在门框上,所述伸缩闭锁座设在门框底部及地面上,所述下闭锁与双控执行结构连接并与伸缩闭锁座配合,所述上闭锁与双控执行结构连接并与上闭锁座配合,所述上闭锁和下闭锁上下对应且均设置在门扇的远端;
所述上闭锁和下闭锁上均设有感应开关,所述铰页上设有开合传感器,所述开合传感器与门扇连接,所述双控执行结构包括电控机构、手控机构、联轴器、转向器和离合器;所述电控机构上设有主控系统,所述感应开关、开合传感器、离合器、电控机构均与主控系统信号连接;
所述离合器包括离合器一和离合器二,所述升降驱动轮通过联轴器、转向器、离合器一与电控机构连接,所述上闭锁和下闭锁通过联轴器、转向器、离合器二与电控机构和手控机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门扇为弧形结构,左右设置两个,包括前后面板、侧面封板、隔板支撑架、加重块和承重臂,所述隔板支撑架设在前后面板和侧面封板组成外框内,所述加重块设在隔板支撑架内,所述承重臂设在外框外部,与铰页连接;
所述门框包括上框、下框和侧框,所述上框和下框通过侧框连接形成门框架,所述上框和下框均为弓形;所述铰页设在侧框上,所述铰页通过铰页板组件连接侧框和承重臂。
进一步地,所述上闭锁包括上锁头、连接头、螺套筒、转换接头和锁头座,所述上锁头设在上闭锁的顶端,与上闭锁座配合,位于设在门扇外部的锁头座内,所述连接头连接在上锁头底端,所述转换接头与双控执行结构连接,所述螺套筒通过导向座固定在门扇上,其上端与连接头固定连接,下端和转换接头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国建标工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国建标工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25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