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充气同心球的中子能谱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20586.9 | 申请日: | 202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40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闫洋洋;吴敬;施礼;陈详磊;范磊;沈明明;蔺常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T3/00 | 分类号: | G01T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42208 | 代理人: | 吴晓颖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充气 同心 中子 测量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核辐射探测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基于充气同心球的中子能谱测量装置,包括热中子探测器、同心耐高压球形壳、配气单元、信号处理单元;所述热中子探测器位于设备的中心位置,所述同心耐高压球形壳包裹于热中子探测器外层,同心耐高压球形壳的内壁与外壁之间形成耐高压空腔,所述配气单元与同心耐高压球形壳连通,用于向球壳内充入慢化气体,通过改变气体的压强实现慢化厚度的调节,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对热中子探测器的输出信号进行处理。本发明装置只有一个球体,避免了多个慢化球之间的相互干扰;结构简单,不需增加设备的尺寸即可实现不同慢化厚度下的测量;可以远程操作,便于高剂量率等场合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辐射探测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充气同心球的中子能谱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中子不带电,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一般通过与原子核的碰撞或核反应来损失能量。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方式通常与其能量相关,因此需要对中子的能量信息进行测量,例如核反应堆、加速器等大型核设施等均包含中子能谱测量。同时中子与人体中主要元素(碳、氢、氧等)的反应截面较大,对人体的安全有较大的威胁,需要对中子的剂量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测量中子能谱可以实现中子剂量的转换。
传统中使用的中子谱仪一般为多球中子谱仪,具有操作简单、各项同性的优点。多球中子谱仪由多个慢化球构成,慢化球的直径不同,其慢化材料主要有聚乙烯和石蜡两种,每个慢化球中心都放置了一个热中子探测器。对于直径小的慢化球,低能中子响应较高,高能中子慢化程度低,因此响应低;对于直径的大慢化球,高能中子经过充分的慢化后会有较大响应。多个慢化球对中子的能量灵敏区间均不同,即响应函数不同,通过对各球测量得出的热中子计数进行解谱可以获得中子能谱。
传统的多球中子谱仪存在球与球之间的相互干扰,影响测量精度。当需要精确测量、增加测量数据时,探测球的个数较多,增加了设备的复杂度,使得仪器较为庞大笨重,不利于小空间内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基于充气同心球的中子能谱测量装置,设备只有一个球体,避免了球与球之间的相互干扰;结构简单,不需增加设备的尺寸即可实现不同慢化厚度下的测量;理论上可以有无数种慢化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测量的精细度;可以远程操作,便于高剂量率等场合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基于充气同心球的中子能谱测量装置,包括热中子探测器、同心耐高压球形壳、配气单元、信号处理单元;所述热中子探测器位于设备的中心位置,实现对热中子的探测,所述同心耐高压球形壳包裹于热中子探测器外层,同心耐高压球形壳的内壁与外壁之间形成耐高压空腔,用于充入慢化气体,同心耐高压球形壳与热中子探测器同心,所述配气单元与同心耐高压球形壳连通,用于向球壳内充入慢化气体,通过改变气体的压强实现慢化厚度的调节,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对热中子探测器的输出信号进行处理。
本发明只需要一个测量装置即可实现不同慢化厚度的测量,不需要增加其他的慢化球,因此避免了多球中子谱仪中球与球之间的相互干扰。本发明测量装置为球形结构,具有各向同性的优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热中子探测器包括但不限于球形3He正比计数管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慢化气体包括但不限于有机气体、氦气、含硼气体等。对同心耐高压球形壳空腔中充入气体作为慢化剂,通过改变气体的压强实现慢化厚度的改变,由于气体的压强灵活可调,可以任意设置,理论上可以有无数种慢化厚度,大大提高测量的精细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气体压强可以通过气路远程控制,方便设备在高剂量率环境中使用。设备结构简单,尺寸较小,便于在空间有限的环境下使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同心耐高压球形壳内设置辅助层,辅助层材质为铜、铅、或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同心耐高压球形壳为多层结构,各层中充入不同的慢化气体,形成多层慢化剂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05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废水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硬质泡沫塑料可循环粉碎的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