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物品运送方法、用户端、服务云平台及网联无人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11543.4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920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刘牧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67/12 | 分类号: | H04L67/12;H04L9/40;G06Q10/08;G06V40/16;G06F21/32;G06F21/31;B64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罗建民;杜丹丹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物品 运送 方法 用户端 服务 平台 无人机 | ||
本公开提供一种基于网联无人机的商品运输方法、用户端、服务云平台及网联无人机,所述方法包括:用户端向服务云平台发送用户标识申请,接收服务云平台生成并下发的用户标识及私钥;发送经过用户标识加密的物品清单和目标位置到服务云平台,以使服务云平台使用用户私钥解密后,根据物品清单配备物品到网联无人机,根据目标位置信息制定飞行计划,并发送消费清单到用户端;用户端完成支付,使服务云平台发送所制定的飞行计划和预存的用户人脸数据到无人机,使无人机基于将物品运送至目标位置;用户端在网联无人机处进行动态人脸读数识别验证,验证成功后提取物品。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保障物品相关信息交互过程安全和运送服务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物流运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网联无人机的物品运送方法,一种用户端,一种服务云平台以及一种网联无人机。
背景技术
物流行业已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对人们的现代化生活已愈发变得不可或缺。当前,物流运输主要是依靠人工来完成,这对相关企业日渐暴增的业务数量来说,已渐渐显得捉襟见肘。因此,物流运输行业急需要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及精准化的投递方式来逐步替代现有人工投递方式,实现成本的大幅降低、效率的提高等长远目标。
基于以上背景,无人机这类智能载体开始逐渐渗入物流运输应用场景,并对这一传统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传统的无人机应用面临着测控距离有限、监督管理困难等痛点问题。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移动通信网络与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融合使得困扰无人机应用发展的测控与监管问题得到解决。可以预见,网联无人机已成为无人机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对各个行业的垂直应用企业产生巨大影响,物流运输将有望成为其中之一。国内已有相关物流行业企业开始验证网联无人机用于支线物流运输场景的可能性,且效果较为理想。具体地,用户设备与运输无人机进行通信,由无人机根据用户上传商品信息前往仓储提取货物;随后,无人机运送商品至用户设备处,通过互联网连接远端服务器进行信息验证,若结果匹配则发放货物至用户设备处。但是现有方案使用无人机实现货物运送的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身份及货物信息等存在被中间人攻击篡改的可能性,不能保障通信过程安全,难以保证货物运输的精准性,并且目前还存在如何完成线上保密支付及保证货物安全地被用户收取的问题;同时,难以对无人机飞行进行有效监管,导致对于一些特殊和重要的物品,还不能使用无人机进行运送。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基于网联无人机的物品运送方法、用户端、服务云平台及网联无人机,可以减少中间人攻击可能,保障用户、平台、网联无人机间的物品相关信息交互过程安全和运送服务准确性。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网联无人机的物品运送方法,应用于用户端,所述方法包括:
向服务云平台发送用户标识申请,以使服务云平台为用户分配用户标识,并生成与所述用户标识配对的用户私钥;
接收服务云平台下发的用户标识及用户私钥;
发送经过用户标识加密的物品信息到服务云平台,所述物品信息包括物品清单和目标位置信息,以使服务云平台使用用户私钥解密所述物品信息后,根据所述物品清单配备物品到网联无人机,以及根据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制定飞行计划,并发送消费清单到用户端;
在接收到服务云平台发送的所述消费清单后完成支付,并发送支付成功消息到服务云平台,以使服务云平台在接收到支付成功消息后发送所制定的飞行计划和预存的用户人脸数据到网联无人机,使网联无人机基于所述飞行计划将物品运送至目标位置;
在网联无人机将物品运送至目标位置后,进行动态人脸读数识别,并将动态人脸读数识别的数据发送到网联无人机,在网联无人机处进行动态人脸读数识别验证,并在验证成功后提取物品。
进一步的,在接收服务云平台下发的用户私钥之前,还包括:
接收服务云平台下发的动态人脸读数识别要求,其中包括预存的用户人脸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115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医学肿瘤分割和三维重建方法
- 下一篇:斑马线纠正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