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水文模型获取河段区间入流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08161.6 | 申请日: | 2020-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7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 发明(设计)人: | 牛赟;蔡永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师范学院 |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 代理公司: | 淮安睿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72 | 代理人: | 郭宗胜 |
| 地址: | 223300 江苏省淮安***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水文 模型 获取 河段 区间 入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文模型获取河段区间入流的方法,包括智能监测平台、河流数据获取中心和水文模型数据,所述智能监测平台的输出端通过无线网络与河流数据获取中心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水文模型数据的输出端与河流数据获取中心的输入端相连接。该基于水文模型获取河段区间入流的方法,首先此方法使用了智能监测平台,此平台内部携带的多个测量用具能够较为全面的对河段水文模型的建立提供有效的数据,有利于小径流的使用,同时其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增加了安装的便捷性,并且此方法还将支流分段,避免传统情况下整段式的测量使局部区域出现豁口,造成安全隐患,这样分段式的设计还能够更好的提高数据测量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文区间入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水文模型获取河段区间入流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文现象是由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它与大气圈、地壳圈、生物圈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属于综合性的自然现象。迄今为止,人们还不可能对水文现象用严格的物理定律来描述。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将复杂水文现象加以概化,忽略次要的与随机的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和具有基本规律的部分,建立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数学物理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实现。流域水文模型是为模拟流域水文过程所建立的数学结构,被模拟的水文现象称为原型,模型则是对原型的物理和逻辑过程的概化。
然而,现有的小流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演练,提高防洪效果,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并且一般的获取区间入流的方法较为繁琐,精准度有限,不利于提高适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水文模型获取河段区间入流的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小流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演练,提高防洪效果,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并且一般的获取区间入流的方法较为繁琐,精准度有限,不利于提高适用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水文模型获取河段区间入流的方法,包括智能监测平台、河流数据获取中心和水文模型数据,所述智能监测平台的输出端通过无线网络与河流数据获取中心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水文模型数据的输出端与河流数据获取中心的输入端相连接;
所述水文模型数据的内部包括有DEM数据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模型建立模块,其中:
DEM数据模块:该模块能够获取地理DEM数据,将区域内部的地理支流进行分割,并把不同的支流截取分段,在长度可等距上分为N个点,保证每段河流能够被截流统计;
数据采集模块:该模块能够将河段和河段之间设为N1和N2,N3和N4...利用智能监测平台对水流进行实时监控,采集的数据包括实时水流流速、河道宽度、实时降雨量等;
模型建立模块:该模块在得到该流域模型子流域的河段区间水文参数后,即建立此河段区间流域的水文模型。
优选的,所述DEM数据模块与数据采集模块为单向传输,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与模型建立模块为单向传输。
优选的,所述智能检测平台的内部包括有承载平台、高清监控摄像头、水流感应器和量雨器,所述智能检测平台设置的数量为n个,且智能检测平台的数量与河段分区的数量相一致。
优选的,所述河流数据获取中心内部能够获取河段区间降雨量数据以及水流流速的实时参数,所述河流数据获取中心还能够根据不同河段的水文模型,将数据进行带入计算,得到当前河道区间入流的结果。
优选的,所述DEM数据模块与城市云端通过无线网络相关联,所述DEM数据的范围大约为无重叠的标准USGS30*30分地理网格,且USGS DEM数据以ASCII码形式存储。
优选的,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内部采集的数据还包括有生成流向、计算累积流、集水区划分和集水区多边处理。
优选的,所述量雨器需等时间序列的长度进行检测,时长间隔需根据降雨径流进行确定,所述量雨器的量取时长间隔在1-2h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师范学院,未经淮阴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81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