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反应式防落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04425.0 | 申请日: | 2020-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821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孙得璋;何先龙;张昊宇;李思汉;戴君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D19/06;F16F15/067;B65H54/44;B65H54/547;B65H54/553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雷钞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应式 防落梁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桥梁领域,提供了一种自反应式防落梁结构,设置在梁体和桥墩之间,包括两个伸缩装置,两个伸缩装置分别设置在梁体的两侧,伸缩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的第一端与桥墩活动连接,第一连接块的第二端形成有向内延伸的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一容纳槽内、且与第一容纳槽的槽壁滑动连接,第二连接块的第二端与梁体活动连接,第二连接块上形成有延伸部,延伸部设置在第二容纳槽内、且与第二容纳槽的槽壁滑动连接;以及弹簧,弹簧设置在第二容纳槽内、且可在第二容纳槽内自由移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反应式防落梁结构,在地震时不容易被破坏,并且内部耗能元件的实用性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自反应式防落梁结构。
背景技术
在破坏性地震中,桥梁上部结构的位移过大和落梁震害比较常见。在汶川地震中,落梁震害极为严重,梁体发生落梁时撞击桥墩和桥台,会对下部结构产生二次破坏,可能造成更大的震害。
防落梁结构就是为了限制墩梁之间的相对位移,防止因墩梁相对位移过大而发生落梁,进一步加重震害。但是现有的放落梁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地震的横波和纵波会造成梁体的不规则运动,因此现有的防落梁结构在地震时比较容易被破坏。2.现有的防落梁结构内部的耗能元件主要为油阻尼器,而油阻尼器容易产生漏油现象,实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反应式防落梁结构,使其在地震时不容易被破坏,并且内部耗能元件的实用性较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反应式防落梁结构,设置在梁体和桥墩之间,包括两个伸缩装置,两个所述伸缩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梁体的两侧,所述伸缩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第一端与所述桥墩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的第二端形成有向内延伸的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
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块的第二端与所述梁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块上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且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槽壁滑动连接;以及
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且可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自由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装置还包括按压机构,所述按压机构包括第一导向杆、压板、丝杆、第一卷筒、转动轴、第二卷筒、钢丝绳和驱动组件;
所述第一导向杆沿纵向固定设置在所述桥墩的顶部,所述压板沿横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杆上、且与所述第一导向杆滑动连接,所述压板位于所述梁体的上方,所述丝杆沿纵向设置,所述丝杆的上端与所述桥墩转动连接,所述丝杆的下端穿过所述压板后也与所述桥墩转动连接,所述丝杆与所述压板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卷筒安装在所述丝杆上,所述转动轴沿横向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外壁上、且与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外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卷筒安装在所述转动轴上,所述钢丝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卷筒连接,所述钢丝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卷筒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第一连接块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卷筒收卷所述钢丝绳。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棘轮、第二导向杆、滑块、第一棘爪、第二棘爪、拉簧和活动轴;
所述棘轮安装在所述转动轴上,所述第二导向杆沿纵向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外壁上、且位于所述棘轮的上方,所述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杆上、且与所述第二导向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棘爪和所述第二棘爪分别设置在棘轮的两侧,所述第一棘爪和所述第二棘爪的第一端均与所述滑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棘爪和所述第二棘爪的第二端均与所述棘轮抵接,所述拉簧沿横向设置、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棘爪和所述第二棘爪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至少具有两种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滑块远离所述棘轮,所述第一棘爪在所述棘轮上打滑,所述第二棘爪带动所述棘轮转动,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滑块靠近所述棘轮,所述第二棘爪在所述棘轮上打滑,所述第一棘爪带动所述棘轮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44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烟道的粉煤灰新型节能建筑材料
- 下一篇:一种溶液检测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