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升负荷裕度的热电耦合系统灾前预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02278.3 | 申请日: | 202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84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陈颖;任正伟;黄少伟;沈沉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Q10/06;G06Q50/06;G06F1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杨明月 |
地址: | 10008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升 负荷 热电 耦合 系统 预防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负荷裕度的热电耦合系统灾前预防方法,包括:建立极寒自然灾害下热电耦合系统的负荷裕度优化模型,并设置负荷裕度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基于极寒灾害下热电耦合系统的不同故障场景,求解得出最优机组资源出力分配方案;基于最优的机组资源出力分配方案,在灾前对机组资源进行分配,以实现热电耦合系统灾前预防。本发明实施例基于负荷裕度,对于极寒灾害下的热电耦合系统在不同故障场景建立负荷裕度优化模型,以负荷裕度最大化为目标,求解得出不同故障场景下系统最优机组出力分配方案,以便在灾害发生前,以最优的资源分配分案对系统资源进行分配,以达到热电耦合系统的灾前预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升负荷裕度的热电耦合系统灾前预防方法。
背景技术
低温环境下用户侧的热电负荷需求都会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极寒低温环境加速了建筑物室内与室外的热量交换速度,使得负荷侧热量流失增加。因此,用户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保证室内环境的正常稳定。为了满足这部分能量需求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在系统测采取提高机组热能输出量、增加管道热能传输量的方式,例如提高管网中的供水温度和水流量;另一方面,负荷侧的用户还可以通过调高空调、电暖器的输出温度的方式进行取暖,这种用户侧的取暖方式进一步增加了电网侧的负荷需求。此外,低温环境还会造成部分用电设备运行效率的下降,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行水平,这些设备往往需要消耗更多的电能。
系统负荷需求的上升增加了系统运行的风险,使系统安全运行的负荷裕度降低。其原因主要在于负荷的增加对系统中的能量产出和传输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能量的产出主要取决于机组设备的自身容量。而在极寒灾害下,低温造成的机组运行性能的下降、燃料供应中断都会使系统能量产出能力降低,并进一步影响系统的负荷裕度。其次,能量的传输能力取决于网络参数,例如拓扑结构、线路传输功率限制、电网节点电压限制等。因此,在极寒灾害的作用下,一方面线路的故障会使得系统中原有的拓扑结构遭受破坏,系统能量传输能力下降;另一方面,负荷的增加使线路功率、电网电压都趋近安全运行边界,此时系统运行于临界状态,若不加以控制,则很有可能出现系统崩溃的严重故障。由此可见,准确评估系统的负荷裕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负荷裕度的热电耦合系统灾前预防方法,能够准确预测极寒灾害下系统的最优资源分配方案,以便实现热电耦合系统的灾前有效预防。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负荷裕度的热电耦合系统灾前预防方法,包括:
建立极寒自然灾害下热电耦合系统的负荷裕度优化模型,并设置所述负荷裕度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基于极寒灾害下热电耦合系统的不同故障场景,求解得出最优机组资源出力分配方案;
基于所述最优的机组资源出力分配方案,在灾前对机组资源进行分配,以实现热电耦合系统灾前预防。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提升负荷裕度的热电耦合系统灾前预防方法,基于负荷裕度,对于极寒灾害下的热电耦合系统在不同故障场景建立负荷裕度优化模型,以负荷裕度最大化位目标,求解得出不同故障场景下系统最优机组出力分配方案,以便在灾害发生前,以最优的资源分配分案对系统资源进行分配,以达到热电耦合系统的灾前预防。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升负荷裕度的热电耦合系统灾前预防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22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