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塑料分离回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02116.X | 申请日: | 2020-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0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 发明(设计)人: | 王宪泽;范世伟;吴敬慧;王驰;黄微竹;郑洁敏;周国岩;霍明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9B17/02 | 分类号: | B29B17/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至诚化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8 | 代理人: | 刘英 |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料 分离 回收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微塑料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微塑料分离回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气泵、进气管、曝气石、U型分离柱、玻璃塞、分级过滤装置、液体收集柱、出气管和抽滤泵,所述U型分离柱的左侧底部设置有曝气石,所述U型分离柱左侧底部通过进气管与气泵相连,所述U型分离柱的的顶部设置有玻璃塞,所述U型分离柱的右侧底部设置有分级过滤装置,所述分级过滤装置的底部设置有液体收集柱,所述液体收集柱的底部通过出气管与抽滤泵连接,其结构合理,在对沉积物中分离中装置更加简单便捷,无需密度溶液,浮选液为低浓度的APG0810溶液,分离回收率可接近100%,效果更好。在3min内即可完成微塑料的分离和收集过程,效率更高,节省了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塑料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微塑料分离回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自塑料制品面世以来,从最初1945年的170万吨上升至2016年的约3.35亿吨(Plastic Europe 2017),全球塑料产量呈现出以指数型增长的现象。有研究表明大约80%的塑料已经在垃圾填埋场或者自然环境中被遗弃,而这些塑料大部分存在于各类沉积物中。这些塑料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碎裂和分解形成了小于5mm的塑料颗粒,这些微塑料粒径微小,难以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因此如何将微塑料从沉积物中分离已经成为对微塑料进行研究的一个首要问题。
泡沫浮选法是一项利用物质在气泡表面上吸附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技术,已在矿物浮选,环保,生物和医药工程等大量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7年,陈亚君等人在上述装置基础上发明了一种微塑料的连续分离富集装置(申请专利号201711447702.4),包括气泵、曝气支管、分离器、筛网、连接头、入口支管、溢流支管和储存槽,曝气支管一端与气泵相连,另一端与分离器内部相连通溢流支管一端与分离器上部的溢流出口相连,另一端与储存槽相连通,筛网通过溢流支管固定在储存槽上方入口支管一端与分离器下部的入口相连,另一端连通入储存槽内。利用循环的方式对沉积物中微塑料进行连续分离和富集,然而其分离过程时间长,循环时间最少要达到3h,且需要搅拌装置,各装置连接处不平滑,微塑料容易粘附在分离柱内壁降低分离效率。
基于此,我们发明了一种微塑料分离回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塑料分离回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能够实现对沉积物中分离中装置更加简单便捷,无需密度溶液,浮选液为低浓度的APG0810溶液,分离回收率可接近100%,效果更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塑料分离回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包括气泵、进气管、曝气石、U型分离柱、玻璃塞、分级过滤装置、液体收集柱、出气管和抽滤泵,所述U型分离柱的左侧底部设置有曝气石,所述U型分离柱左侧底部通过进气管与气泵相连,所述U型分离柱的的顶部设置有玻璃塞,所述U型分离柱的右侧底部设置有分级过滤装置,所述分级过滤装置的底部设置有液体收集柱,所述液体收集柱的底部通过出气管与抽滤泵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微塑料分离回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U型分离柱与曝气石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分级过滤装置与U型分离柱和液体收集柱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微塑料分离回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U型分离柱的左侧底部设置有与进气管相配合的管套,所述液体收集柱上设置有与出气管相配合的管套。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微塑料分离回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玻璃塞上设置有把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师范大学,未经东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21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