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扰动边坡的明洞修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00251.0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7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袁松;冉龙洲;黎良仆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17/20;E02D15/04;E02D19/2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朱彬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扰动 修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扰动边坡的明洞修建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对明洞修建位置的边坡坡面进行刷坡;在明洞修建位置进行外侧钢筋砼施工,以将外侧二衬混凝土浇筑至内侧边坡并预留接驳器;在明洞外侧二衬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在外侧二衬混泥土下方布设支架;在外侧二衬混凝土上进行管幕施工,以将管幕一端插入开挖影响线内侧的山体内,管幕另一端搭设在外侧二衬混凝土内侧上端;在管幕下方按照明洞设计宽度进行隧道开挖施工,并进行内侧二衬浇筑。本发明能够在不扰动边坡的情况下修建明洞,对山区道路建设和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扰动边坡的明洞修建方法。
背景技术
在山区道路的修建或者改扩建过程中,对于穿越一些地质条件较差(如落石发育、表层松动)的边坡段落,往往需要采用明洞或者棚洞的形式通过,以避免落石或者表层溜坍带来的安全隐患。但往往由于既有边坡陡峭,地质条件较差,边坡稳定性差,而难以设置明洞或者棚洞。主要表现为:明洞施工时,需要对边坡进行开挖,而边坡开挖扰动对于一些地质条件较差的边坡,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溜坍,需要大幅度的边坡处理;如果不开挖边坡,则外侧需要进行设置较高的基础,设置难度大。尤其是在一些扩建道路上,在原既有单车道道路上,如何扩建出双向车道并且能够充分利用既有道路,减少边坡开挖扰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在地质条件差的边坡段难以修建明洞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扰动边坡的明洞修建方法,能够在不扰动边坡的情况下修建明洞,对山区道路建设和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不扰动边坡的明洞修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地形对明洞修建位置的外侧进行基础处理;
对明洞修建位置的边坡坡面进行局部刷坡,以形成台阶式的边坡;
在明洞修建位置支设模架进行外侧钢筋砼施工,以将外侧二衬混凝土浇筑至内侧边坡,并预留接驳器;
在明洞外侧二衬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在外侧二衬混泥土下方布设支架,并拆除模架;
在外侧二衬混凝土上进行管幕施工,以将管幕一端插入开挖影响线内侧的山体内,管幕另一端搭设在外侧二衬混凝土内侧上端;
管幕施工完成后,在管幕下方按照明洞设计宽度沿着明洞纵向开挖,且每次开挖的纵向步距小于或等于1m,开挖后对内侧边坡进行钢架支护,并进行内侧二衬浇筑,以使内侧二衬混凝土和外侧二衬混凝土固接完成明洞的修建;
待明洞修建完成后,在外侧二衬混凝土上回填,以防止边坡滑坡。
本发明通过在明洞外侧二衬混泥土上横向贯设管幕,以利用管幕作为支护结构,以通过管幕和外侧二衬混凝土共同支护明洞上侧的边坡,继而防止边坡溜坍,不需要大幅度的边坡处理,也避免了明洞开挖形成高陡边坡,也不需要在外侧置较高的基础。同时,在管幕的保护下进行隧道开挖时,对边坡内侧进行支护,确保了边坡有足够的稳定性。因此本发明能够减少边坡开挖,继而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对山区道路建设和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管幕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管幕由若干母管和公管组成,所述母管两侧均设有连接槽,所述公管两侧均设有与连接槽适配的连接凸起,所述母管和公管交替连接以形成管幕。
优选的,所述目管和供管的直径均为200~600mm,以确保管幕有足够的强度。
优选的,所述管幕插入开挖影响线内侧的山体内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m,以提高管幕的承载能力,防止管幕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管幕的钢管预留有注浆孔,以在管幕搭设完成后通过注浆孔填充钢管内侧的空间,以进一步的增强管幕的强度和提高边坡的稳定性,进一步减小明洞施工对边坡的扰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02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