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隧间桥的防落石兼遮光棚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89629.1 | 申请日: | 2020-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89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 发明(设计)人: | 权新蕊;宋松科;邵林;黄振宇;邓伟雄;刘伟;杜桃明;张贤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F7/04 | 分类号: | E01F7/04;E01D19/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张超 |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隧间桥 防落石兼 遮光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隧间桥的防落石兼遮光棚结构,包括承拉结构、连接件和遮阳布;隧间桥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承拉结构,两个所述承拉结构之间通过多个连接件连接,多个所述连接件沿隧间桥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所述连接件上覆盖所述遮阳布。采用本方案,对落石的脉冲力可以有效卸载,防止隧间桥遭落石冲击,整体轻型便捷,较易施工,预制拼接,节约工期,且具有遮阳效果,降低明暗交替区的视觉落差,极大的增加了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防护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隧间桥的防落石兼遮光棚结构。
背景技术
铁路、公路和桥梁是国家实施空间规划战略时所需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国计民生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铁路和公路既有线在穿越地形复杂,地质结构多变,河流环绕,峡谷陡峭的山区时势必会存在桥隧相连且隧道口仰坡高陡的情况。受限于当时的修建条件,隧道口高陡的坡面未能得到有效的防护,随着铁路和公路使用时间的不断增长,坡面逐渐风化,极易造成崩塌落石,危及行车安全。如何确保桥隧连接区域交通路线运输安全就成了工程师们争相关注的焦点。
其中隧间桥为两条隧道之间的桥梁,目前针对桥隧连接的防落石其中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案是接长混凝土棚洞,其主要通过隧道出口处的上部区域结构选用现浇混凝土进行浇筑,而桥梁下部基础部分采用高桩承台基础,主要依托接长处的沙石和混凝土垫层抵消落石冲击力;另一种方案是使用金属网拼接成钢棚洞,将钢架固定在外侧与地基相连,形成对桥梁的包裹形状,利用钢材的延性吸收落石冲击能量。这些措施虽然应用较多,但是前者防御能力差,后者资金消耗多,工程量大。
目前,隧道内部的光照系统主要是采用全天照明,而普通道路交通都采用自然光结合人造光的照明,由于自然光照的变化,因此隧道进出区域的照明要求与普通的照明要求有所不同。在公路/铁路/桥梁-隧道项目运营中,行车安全性与视觉舒适性历来是隧道工程建设的重点与难点。隧道入口段,由于处在明暗交替区,洞内外的亮度突变极易引起短暂性的视觉功能降低,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区。因此,合理调控隧道出入处的光照亮度差异,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十分重要。目前,隧道洞口减光措施可以归纳为三大类:设置减光构筑物、利用植被减光以及控制洞外景物的表面亮度。虽然目前在遮光领域已有较多可选方案,但是地址条件环境复杂,仍需要有更多的光过渡技术方案。
进一步优化桥梁防护装置的结构设计,无疑对优化装配工艺和安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提出的进一步优化桥梁防护装置的结构设计,无疑对优化装配工艺和安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隧间桥的防落石兼遮光棚结构,采用本方案,对落石的脉冲力可以有效卸载,防止隧间桥遭落石冲击,整体轻型便捷,较易施工,预制拼接,节约工期,且具有遮阳效果,降低明暗交替区的视觉落差,极大的增加了安全性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隧间桥的防落石兼遮光棚结构,包括承拉结构、连接件和遮阳布;
隧间桥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承拉结构,两个所述承拉结构之间通过多个连接件连接,多个所述连接件沿隧间桥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所述连接件上覆盖所述遮阳布。
本方案具体运作时,隧间桥为两条隧道之间的桥梁,在隧间桥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承拉结构,承拉结构可固定在隧道洞口上方,也可直接固定在山体坡脚处,两个承拉结构之间通过多个连接件连接,多个连接件沿隧间桥的宽度方向设置,此时多个连接件作为支撑遮阳布的基础,遮阳布直接覆盖在多个连接件上,达到对隧间桥遮阳的效果,降低了从隧道进出时的明暗交替区的视觉落差;进一步的,采用遮阳布还能挡住山体落石,防止隧间桥遭落石冲击,极大的增加了安全性能。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承拉结构处均设置有被动网,所述被动网一端和承拉结构的顶部连接,所述被动网另一端和山体连接,所述被动网用于防止山体落石落入隧道洞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96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