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次分配供油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78182.8 | 申请日: | 2020-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4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 发明(设计)人: | 唐幸炎;周玉珍;蔡文哲;宋友辉;陈宝延;郭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23R3/28 | 分类号: | F23R3/28 |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王雪芬 |
| 地址: | 10007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次 分配 供油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分配供油结构,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相比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供油结构采用二次燃油分配的方式,提高了发动机供油系统均匀性,改善了燃烧室出口温度场均匀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次分配供油结构。
背景技术
甩油盘广泛应用于中小型发动机燃烧室用以燃油雾化。相对于常规喷嘴,甩油盘具有供油压力低、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高空雾化性能好等优点;相对于蒸发管,甩油盘具有起动简单迅速的优点。甩油盘一般固定在发动机转子上,在发动机工作时,随转子一同转动,依靠离心力的作用,使燃油离心甩出而雾化。甩油盘的加工精度和供油方式等直接影响燃油流量分配的均匀性。燃油流量不均匀会使发动机工作时出现局部热点和不正常噪音,对涡轮叶片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大部分甩油盘采用中心供油方式,即燃油从发动机轴进入甩油盘,再经喷油孔高速甩出。对于中心供油方式,各喷油孔流量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内部的燃油流道,燃油流量仅经过一次分配,加工精度对燃油均匀性影响较大。同时,这种中心供油方式,由于燃油的供油管路较长,甩油盘系统对燃油流量变化的响应较慢。
可以看出,现有供油系统具有如下缺陷:
1)一次燃油分配,供油均匀性不佳,各喷油孔流量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内部的燃油流道,加工精度对燃油均匀性影响较大;
2)燃油的供油管路较长,甩油盘系统对燃油流量变化的响应较慢。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有效提高燃油雾化的均匀性,同时提高供油系统对燃油压力变化的响应能力。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次分配供油结构,包括:由供油组件1和甩油盘2;
其中,所述供油组件1为双环腔结构,两个环腔之间通过多个轴向燃油槽道连接;进油侧环腔直接连接燃油总管,出油侧环腔的端面开有周向均布的斜喷油孔3;
所述甩油盘2为叶片式离心甩油盘,其侧面周向均布有径向喷油孔,甩油盘2的截面为U型,构成环槽,U型环槽底部可短暂聚集燃油的油腔,所述油腔侧面设有叶片;
所述供油组件1的斜喷油孔3与甩油盘2内侧壁面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斜喷油孔3的倾斜角为45°。
优选地,所述斜喷油孔3为18个。
优选地,所述供油组件1的斜喷油孔3与甩油盘2内侧壁面之间间隔1~2mm。
优选地,所述轴向燃油槽道为三个。
优选地,所述供油组件1安装在燃烧室机匣上。
优选地,所述甩油盘2与发动机轴连接,可随发动机轴一起转动。
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所述的二次分配供油结构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燃油从所述供油组件1进油侧环腔连接的燃油总管流入,经过轴向燃油槽道,由出油侧环腔端面的斜喷油孔3斜喷入高速旋转的甩油盘2的油腔内;燃油在供油组件1中经过一次分配,在进入甩油盘2前达到一定的不均匀程度;燃油流入甩油盘2后,由甩油盘2的离心力及其叶片共同作用流至甩油盘2的U型环槽,进行二次燃油分配,最后通过所示径向喷油孔甩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所述的二次分配供油结构在发动机燃烧室中的应用。
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所述的二次分配供油结构在发动机中的应用。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81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