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77671.1 | 申请日: | 2020-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5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 发明(设计)人: | 蔡惠明;李长流;倪轲娜;卢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诺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G03B1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刘珊珊 |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荧光 成像 临床 诊断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本发明包括监控模块、诊断模块、分析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监控模块与诊断模块相连接,所述诊断模块与分析模块相连接,所述分析模块与显示模块相连接,所述监控模块包括摄像头模块、语音模块、诊断台模块、压力模块、第一发送模块,所述摄像头模块与语音模块相连接,所述语音模块与诊断台模块相连接,所述诊断台模块与压力模块相连接,所述压力模块与第一发送模块连接,所述诊断模块包括发光模块、变焦透镜模块、滤波模块、过滤模块、彩色摄像模块、近红外摄像模块和第二发送模块。本发明中,通过投影模块对诊断图像进行投影,从而能够不直接接触病人,并对病人进行诊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诊断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癌症是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在非皮肤癌诊断中,50%以上的癌症肿瘤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被治愈,另外有大约5%的病例可以通过化学或辐射疗法治愈,其余的则很难被治愈。但是外科癌症切除手术从上个世纪到现在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目前因为无法在手术过程中确定癌症的扩散范围、隐蔽病灶的转移以及肿瘤脉管的定位,也就无法实时确定手术中病变组织是否已被完全切除,以致癌症手术一直在无法辨清精密手术范围的状态下进行,现有的诊断系统,病人与医生要直接接触,使得容易传播细菌,不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包括监控模块、诊断模块、分析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监控模块与诊断模块相连接,所述诊断模块与分析模块相连接,所述分析模块与显示模块相连接,所述监控模块包括摄像头模块、语音模块、诊断台模块、压力模块、第一发送模块,所述摄像头模块与语音模块相连接,所述语音模块与诊断台模块相连接,所述诊断台模块与压力模块相连接,所述压力模块与第一发送模块连接,所述诊断模块包括发光模块、变焦透镜模块、滤波模块、过滤模块、彩色摄像模块、近红外摄像模块和第二发送模块,所述发光模块与变焦透镜模块相连接,所述变焦透镜模块与滤波模块相连接,所述滤波模块与过滤模块相连接,所述过滤模块与彩色摄像模块相连接,所述彩色摄像模块与近红外摄像模块相连接,所述近红外摄像模块与第二发送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分析模块包括第一接收模块、第一分析模块、操作模块、第二接收模块和第二分析模块,所述第一接收模块与第一分析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一分析模块与操作模块相连接,所述操作模块与第二接收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二接收模块与第二分析模块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收集模块、整理模块、投影模块,所述收集模块与整理模块相连接,所述整理模块与投影模块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发送模块与第一接收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二发送模块与第二接收模块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发光模块设置白光发光二极管和近红外发光二极管。
进一步的,所述滤波模块设置为滤波器,且滤波器内设有二色分光镜。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析模块与收集模板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模块设置为过荧光发射过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监控模块对诊断区进行监控,通过摄像头模块能够对诊断区进行拍摄,当病人进入诊断区时,通过摄像头能够拍摄病人去向,此时通过语音模块能够对病人进行对话,并指挥病人进入诊断台模块,此时通过压力模块检测压力时,能够检测病人进入诊断台模块,通过第一发送模块对信息进行发送,通过第一接收模块对信息进行接收,通过操作模块能够启动诊断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诺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诺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76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