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76097.8 | 申请日: | 2020-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4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 发明(设计)人: | 陈锐操;付燏;王才明;陈海超;曹永清;陆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瑞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K3/22 | 分类号: | C09K3/22;E21F5/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64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溶性 褐煤 自燃 抑制 阻化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褐煤阻化剂生产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去离子水0~50%、复合抗氧剂乳液30%~60%、发热抑制剂0%~40%、保水剂1%~8%、渗透剂0%~15%、杀菌剂0.1%~3%、抗冻剂0~5%组成,所述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时,在反应釜中加入自制的复合抗氧剂乳液,开启搅拌装置,加入发热抑制剂、保水剂,搅拌30分钟,搅拌同时依次加入渗透剂、抗冻剂、杀菌剂,最后对混合后的液体过滤出料得到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本发明中,阻化剂渗透性好,有效成分充分渗入煤层中,能有效与褐煤中的多种活泼基团反应,及时终止煤氧反应放热,抑制热量积累;且阻化剂溶液干后能形成粘稠的胶膜,使褐煤粉尘小颗粒黏粘、凝并结块结壳,起到抑尘、封闭褐煤孔隙率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褐煤阻化剂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煤炭自燃发火是由煤炭的碳化度、挥发分、水分、杂质引起的氧化,氧吸附等多种因素复合产生的。其中煤炭的碳化度即煤炭变质程度对煤自燃发火影响较大,越是低变质程度的煤(如褐煤),越容易自燃。
目前褐煤在电厂、钢铁厂等使用需求越来越大,通常,在电厂、钢铁厂、矿山、港口等地,大量褐煤堆积在堆场中,其中大多是露天放置,且堆积存放时间一般在30~60天。在这堆放过程中,空气大量灌入煤堆内部,褐煤中的碳基活性基团(羟基、羰基、活泼氢等)、硫、金属离子、杂质等成分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并在煤炭堆内部积累,随着时间推移,煤炭内部温度逐渐上升,并逐渐加快催化氧化放热,最后热量累积达到煤堆煤自燃着火点,产生自燃发火,引起火灾。这类情况对于褐煤堆场管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外,即使在没有达到着火点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也会引起褐煤表面的氧化,煤炭的质量恶化,作为煤炭的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下降。
针对于电厂、钢铁厂、港口等堆储周期在30~60天,如何在最佳性价比下防止煤炭自燃发火,引起广泛重视。目前针对褐煤自燃采取的对策有:
专利CN103602339A,通过合成高分子基树脂材料,并加入分散剂、渗透剂和成膜剂,制得高分子基阻化剂。通过喷淋高分子材料,在褐煤堆表面覆盖一层隔氧层,隔绝氧气与煤炭接触反应放热。但是由于褐煤异形,体积、比表面积大,喷洒的阻化剂干后无法形成完整的隔氧膜,且薄膜有一定的透气性,无法完全隔绝氧气。在实际应用中,喷上高分子基阻化剂相对于褐煤浓度在1000ppm时,其阻化时间短,效果较差。
专利CN108641266A,公开了一种由高分子共聚物、酮胺类防老剂和渗透剂通过优化筛选的特定比例复配而成,高分子共聚物是通过溶液聚合方法得到丙烯酸-丙烯酰胺-瓜儿胶共聚物,并疏水改性,得到二茂铁丁酰氯接枝改性的丙烯酸-丙烯酰胺-瓜儿胶共聚物,并添加胺类抗氧剂、渗透剂干燥研磨后得到的固体粉末。该专利阻化剂稀释困难,容易形成“水包粉”,稀释后为粘度大的溶胶,不易喷淋。对于带坡度褐煤堆表面会径流,而无法均匀渗透至褐煤堆里层,阻化时间短,效果一般。
因此,发明一种水溶性好,适用周期在60天以上的,不影响煤炭燃烧性能,且性价比高的(有效成分于对褐煤浓度在1000PPM以内)褐煤自燃抑制的阻化剂,用于电厂、钢铁厂、矿山、港口等的储煤堆场中,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一种水溶性好,施工简便,适用周期在60天以上的,不影响煤炭燃烧性能,且性价比高的(有效成分于对褐煤浓度在1000PPM以内)褐煤自燃抑制的阻化剂,用于防止电厂、钢铁厂、矿山、港口等的储煤堆场中的褐煤自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去离子水0~50%、复合抗氧剂乳液30%~60%、发热抑制剂0%~40%、保水剂1%~8%、渗透剂0%~15%、杀菌剂0.1%~3%、抗冻剂0~5%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瑞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瑞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60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质硫/萜烯共聚物在热塑性弹性体中的应用
- 下一篇:一种新型流体增压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