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计算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375285.9 | 申请日: | 2020-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74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方茗 | 申请(专利权)人: |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21/31 | 分类号: | G06F21/31;G06F21/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6 | 代理人: | 张颖瑛 |
| 地址: | 10012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户 身份 识别 方法 计算 设备 计算机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计算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计算用户终端与对应的授时服务器之间的时间差,根据时间差,生成用户终端的用户时间指纹,基于用户时间指纹,进行用户身份识别。本方案生成的用户时间指纹具有唯一性,从而能够准确地识别用户身份;并且,本方案不涉及用户隐私数据的获取,保障了用户隐私数据的安全性;再者,本方案中同一用户终端其对应的用户时间指纹相同,能够实现同一终端中的跨应用身份识别;此外,本方案无需获取系统高级别权限即可生成用户时间指纹,保障用户系统安全,并有利于用户体验的提升;而且,本方案无需用户注册,操作简单易行,适于大规模应用与实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计算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用户身份识别方式通常包含两种:其一为,基于用户账号的身份识别方式,即用户利用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进行账号注册,并在注册后应用平台为该用户分配该平台的用户账号,继而通过用户账号来识别用户身份;其二为,基于用户生物或设备特征的身份识别方式,如通过获取用户生物特征(如掌纹、生物指纹、面部特征)、设备IP地址、IDFA、IMEI、Cookie等信息来获得用户身份。
然而,发明人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缺陷:采用用户账号的身份识别方式需用户提供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隐私信息,从而存在用户隐私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并且,针对于尚未注册用户账号的新用户,采用该方式将无法对该类用户进行识别。此外,不同应用之间的用户账号无法互通,从而不利于用户的跨应用体验;而用户生物特征、设备IP地址、IDFA、IMEI等等需获得系统的高级别权限才可获取到,从而也不利于用户身份的识别。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计算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计算用户终端与对应的授时服务器之间的时间差;
根据所述时间差,生成所述用户终端的用户时间指纹;
基于所述用户时间指纹,进行用户身份识别。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和通信总线,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放至少一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下操作:
计算用户终端与对应的授时服务器之间的时间差;
根据所述时间差,生成所述用户终端的用户时间指纹;
基于所述用户时间指纹,进行用户身份识别。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使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对应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计算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首先计算用户终端与对应的授时服务器之间的时间差,根据时间差,生成用户终端的用户时间指纹,最终基于用户时间指纹,进行用户身份识别。本方案生成的用户时间指纹具有唯一性,从而能够准确地识别用户身份;并且,本方案不涉及用户隐私数据的获取,保障了用户隐私数据的安全性;再者,本方案中同一用户终端其对应的用户时间指纹相同,能够实现同一终端中的跨应用身份识别;此外,本方案无需获取系统高级别权限即可生成用户时间指纹,保障用户系统安全,并有利于用户体验的提升;而且,本方案无需用户注册,操作简单易行,适于大规模应用与实施。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52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