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能源互联网节点的可信验证的系统、方法和存储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370967.0 | 申请日: | 2020-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73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 发明(设计)人: | 刘冬梅;李静;程杰;王婵;尚智婕;庞进;黄星杰;郭邯;林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21/57 | 分类号: | G06F21/57;G06F21/64;G06Q40/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知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87 | 代理人: | 李洁;董江虹 |
| 地址: | 100761 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能源 互联网 节点 可信 验证 系统 方法 存储 介质 | ||
提供了一种用于能源互联网节点的可信验证的系统,包括:可信身份验证模块,用于获取身份验证请求和身份密钥信息,验证身份密钥信息,生成第一验证报告并反馈,如果验证通过,发送身份密钥信息;可信状态验证模块,用于获取身份密钥信息和状态度量信息,验证状态度量信息,生成第二验证报告并反馈,如果验证通过,发送状态度量信息;和能源控制策略安全校核模块,用于获取状态度量信息和能源控制策略,验证能源控制策略,生成第三验证报告并反馈,如果验证通过,安全校核服务器对能源数据库进行修改,由此能源互联网节点能够执行通过验证的能源控制策略并完成能源调度。本发明的方案有助于提高能源互联网节点的可信性、安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互联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能源互联网节点的可信验证的系统、方法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能源互联网是一种分布式、开放性、多元化的新兴能源体系,具有能源参与主体多样性的特点。能源互联网本身是建立在网络技术之上的,相比较于传统的能源分配方式,能源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能源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等,双方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通过网络上的资源公平、便捷地获取服务,同时把自己剩余的能源信息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其他需求者使用,这样就实现了能源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由于储能系统和分布式能源的加入,能源的参与方式更加灵活,参与方既可以消费能源,也可以供应能源。
然而,能源互联网中的参与主体情况参差不齐,各主体间难以建立可靠的相互信任关系。另外,能源作为一种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其安全性、可靠性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如何在这个分布式、多元化、开放性的能源市场中建立一种可信的交易环境,保证能源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及高效性是能源互联网面临的问题。
另外,由于能源互联网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出现电热冷负荷预测不准、机组容量与实际应用场景不匹配、源网荷储不互补等情况。而在各能源系统中,各级能源节点的交互日益广泛,对信息流和能量流有着深度耦合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还没有可靠的解决方案。
对于能源互联网的安全防护也至少还存在以下问题亟需解决:(1)缺乏对各类能源互联网能源节点统一的可信标识与验证机制;(2)缺乏对能源互联网能源节点实时状态的可信验证;(3)缺乏对能源互联网节点的控制策略进行管控;(4)对能源互联网还没有一项基于可信计算的验证方法。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的用于能源互联网节点的可信验证的系统。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提出了如下的用于能源互联网节点的可信验证的系统和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能源互联网节点的可信验证的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包括:可信身份验证模块、可信状态验证模块和能源控制策略安全校核模块,其中:
所述可信身份验证模块被配置用于获取能源互联网节点发出的身份验证请求和身份密钥信息,所述可信身份验证模块与可信身份验证服务器通信并且根据所述可信身份验证服务器中的身份信息基准库对所述能源互联网节点的身份密钥信息进行验证,然后生成第一验证报告反馈到所述能源互联网节点,如果验证通过,则将所述身份密钥信息发送到所述可信状态验证模块;
所述可信状态验证模块被配置用于获取所述可信身份验证模块提供的所述能源互联网节点的通过验证的身份密钥信息,并获取所述能源互联网节点发出的状态度量信息,所述可信状态验证模块与可信状态验证服务器通信并且根据所述可信状态验证服务器中的状态信息基准库对所述状态度量信息进行验证,然后生成第二验证报告反馈到所述能源互联网节点,如果验证通过,则将所述状态度量信息发送到所述能源控制策略安全校核模块;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未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09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