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光储互补通信基站节能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70034.1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2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杨彬;王芳;盛化才;夏卫华;雷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置信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S10/12 | 分类号: | H02S10/12;H02S10/20;H02J7/35;H02J3/32;H02J3/38;H02J9/06;G05D27/02;H05K7/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0033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光 互补 通信 基站 节能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光储通信基站节能系统,包括:配电柜、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市电、储能系统、能源调度系统、监测系统、基站控制系统、智能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所述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储能系统以及市电分别与配电柜相连,配电柜用于为通信基站供电;所述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储能系统以及市电分别与能源调度控制系统连接;所述监测系用于监测通信基站的温湿度数据并将温度数据传入基站控制系统,基站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温湿度数据控制智能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的启停。本发明节能降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基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光储通信基站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5G业务的发展和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通信基站数量将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通信行业的能耗势必随之持续增长。在能源需求日益紧张、环境保护愈加严格的大趋势下,改变通信基站的传统供能方式,降低基站能耗是大势所趋。
传统的基站能源供应模式为单一市电,此种能源消费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通信行业的发展形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且现有的通信基站的能耗较高,需要节能降耗。由于原有基站检测系统不足,应急电源电池的续航能力严重不足,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无法满足基站的用能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光储通信基站节能系统,解决了现有通信基站能源供应模式单一、能耗较高、应急电源续航能力不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光储通信基站节能系统,包括:配电柜、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市电、储能系统、能源调度系统、监测系统、基站控制系统、智能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
所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储能系统以及市电分别与配电柜相连,配电柜用于为通信基站供电;所述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储能系统以及市电分别与能源调度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监测系统用于监测通信基站的温湿度数据并将数据传入基站控制系统,基站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智能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的启停。
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光伏组件、光伏控制器和光伏逆变器,光伏控制器还与能源调度控制系统连接,光伏逆变器与配电柜相连,当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故障时,光伏控制器控制光伏逆变器与配电柜解列,通信基站所需的能源由风力发电系统、市电或者储能系统通过配电柜供应,实现能源供应互补。
进一步的,所述风力发电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风力机组、风力控制器和风力逆变器,风力控制器还与能源调度控制系统连接;所述风力逆变器与配电柜相连;当风力发电系统故障时,风力控制器控制风力逆变器与配电柜解列,通信基站所需的能源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市电或者储能系统通过配电柜供应,实现能源供应互补。
进一步的,所述的储能系统依次连接的蓄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双向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与能源调度控制系统连接,双向变流器与配电柜连接,电池管理系统与监测系统连接;当电网处于用电谷时段时,电池管理系统控制双向变流器的电流方向,通过配电柜为蓄电池充电,完成电能储存;当电网处于峰时段时,由电池管理系统控制双向变流器的电流方向,蓄电池中起到削峰填谷作用的蓄电池向配电柜放电,为通信基站提供电能,完成电能释放。
进一步的,所述的蓄电池中作为应急电源的蓄电池不固定,根据基站所需的应急电源容量,通过电池管理系统设置储能电池的放电深度,确保剩余储能电量满足应急电源的续航容量要求。
进一步的,能源调度系统根据通信基站用电需求,优先投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通过配电柜为通信基站提供电能;当处于用电峰时段时,优先投用储能系统通过配电柜为通信基站提供电能;当处于用电平时段、谷时段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机发电系统及储能系统电能供应不足时,市电通过配电柜为通信基站提供电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置信智能电气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置信智能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00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