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收缩窄缝型双循环气流的断路器灭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68410.3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4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亮;徐浩忠;陈文藻;周星;仲钦男;卢静;周晓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力源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9/34 | 分类号: | H01H9/34;H01H73/18 |
代理公司: | 无锡义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7 | 代理人: | 杨晓华 |
地址: | 214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缩 窄缝型 双循环 气流 断路器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收缩窄缝型双循环气流的断路器灭弧系统,包括动触头、静触头、灭弧室和设置在所述灭弧室入口部的引弧板,灭弧室内设置有灭弧组件,灭弧组件包括一组间隔布置的灭弧栅片和设置在相邻两个灭弧栅片之间的产气夹层,在灭弧栅片上靠灭弧室入口部的前端头部位置向着灭弧室内部的方向设置有开口槽体,开口槽体形成主电弧通道,在灭弧室入口部还设置有一对气流分隔板,一对气流分隔板分置于灭弧栅片的前端头部的两侧,且每一气流分隔板的一面与灭弧栅片的前端头部外侧之间设置有分流电弧通道、每一灭弧栅片的另一面与灭弧室的壳体内壁之间设置有外溢电弧通道。本发明可减少或避免电弧重击穿现象的生产,提高断路器的性能和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收缩窄缝型双循环气流的断路器灭弧系统。
背景技术
断路器通常由电磁机构、触头机构、过载脱扣组件和灭弧系统组成,其中灭弧系统是断路器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组件。灭弧系统从结构上主要有动静触点对、引弧通道、灭弧室和排气通道组成,当断路器进行短路电流分断时动静触点对之间的电弧在磁力、气压力和电势的作用下通过引弧通道进入灭弧室冷却熄灭,因此灭弧系统性能直接影响到断路器的短路分断性能。
现有技术中的断路器灭弧系统还存在以下问题:断路器的触头分开形成电弧后,电弧接触灭弧栅片后气化成金属蒸气;金属蒸气的产生增强了导电性,因而容易引起电弧重击穿现象,由此降低了断路器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收缩窄缝型双循环气流的断路器灭弧系统,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断路器灭弧系统容易引起电弧重击穿现象的弊端,提高断路器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收缩窄缝型双循环气流的断路器灭弧系统,包括动触头、静触头、灭弧室和设置在所述灭弧室入口部的引弧板,所述灭弧室内设置有灭弧组件,所述灭弧组件包括一组间隔布置的灭弧栅片和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灭弧栅片之间的产气夹层,在所述灭弧栅片上靠所述灭弧室入口部的前端头部位置向着所述灭弧室内部的方向设置有开口槽体,所述开口槽体形成主电弧通道,在所述灭弧室入口部还设置有一对气流分隔板,所述一对气流分隔板分置于所述灭弧栅片的前端头部的两侧,且每一所述气流分隔板的一面与所述灭弧栅片的前端头部外侧之间设置有分流电弧通道、每一所述灭弧栅片的另一面与所述灭弧室的壳体内壁之间设置有外溢电弧通道;电弧从所述灭弧室入口部进入所述灭弧室时,一部分电弧进入到主电弧通道内,另一部分电弧分别进入所述灭弧栅片前端头部两侧的分流电弧通道内,后通过所述外溢电弧通道溢出所述灭弧室,溢出所述灭弧室的电弧通过所述灭弧室入口部重新进入到所述灭弧室内,从而形成电弧的分流冷却循环。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主电弧通道的两侧还设置有由分流电弧通道、外溢电弧通道所组成的分流循环电弧通道。分流循环电弧通道的设置有利于降低电弧区的温度,从而减少或避免电弧重击穿现象的产生,从而提高断路器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一对气流分隔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分流电弧通道为按照分流电弧前进的方向其通道宽度逐渐收缩的收缩窄缝型电弧通道。
优选的,所述气流分隔板由尼龙板和铁片叠合形成,且所述尼龙板靠所述分流电弧通道一侧,所述铁片靠所述外溢电弧通道一侧。
本发明中,所述灭弧栅片上的主电弧通道包括相互对接的前端通道和后端通道,所述前端通道、后端通道均为按照电弧前进的方向其通道宽度逐渐收缩的收缩型电弧通道,且所述后端通道的入口部通道宽度超过所述前端通道的出口部通道宽度。
本发明中,所述产气夹层包括分置于所述后端通道左右两边的左产气夹板和右产气夹板。
优选的,所述产气夹板为聚甲醛产气夹板或尼龙产气夹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力源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力源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84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