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67140.4 | 申请日: | 2016-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925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马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8/20 | 分类号: | H04W8/20;H04L61/5007;H04W8/24;H04W72/04;H04W88/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强;李稷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传输 方法 装置 相关 设备 |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第一UE将第一RBID和/或第一UE的终端标识信息添加到需要发送的数据中,其中,第一RBID对应的第一RB位于第一UE和网络侧设备之间,第一RBID是网络侧设备分配给第一UE的,终端标识信息是第一UE的层2标识,层2标识用于指示接入网识别第一UE,终端标识信息包括C‑RNTI、IP地址、TMSI或者IMSI;第一UE将添加第一RBID和/或终端标识信息后的数据通过第二UE转发给网络侧设备。通过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网络侧设备可根据第一RBID识别数据的数据类型,根据终端标识信息识别数据的源发送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的通信方式,指的是发送端将数据通过电磁波直接发送给接收端,无需通过基站或者蜂窝网络进行中转。然而,这种通信方式受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功耗和干扰等因素的限制,通信距离有限,且处于网络覆盖外的用户设备(例如部分覆盖的情况)不能与网络建立连接,进而影响其与网络的通信能力。为此,可以将网络覆盖内的用户设备作为第一UE,即中继用户设备(Relay UE),用于提供中继服务;将不在网络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作为第二UE,即遥远用户设备(Remote UE)。当遥远用户设备处于网络覆盖外且距离网络覆盖区域较近时,可以通过中继用户设备建立与网络的连接。
在多UE协作技术中,当同一第二UE同时为多个第一UE提供中继服务时,多个第一UE通过该第二UE与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B)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其中传输的数据可以包括信令数据或者业务数据,信令数据为接入网可见的控制信号,业务数据为系统传输的数据中除信令数据以外的其他数据,例如核心网传输的数据或者应用层传输的数据等,eNB无法区分接收到的数据是信令数据或者业务数据,也无法识别接收到的数据的源发送端具体是哪个第一UE。
发明内容
本文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可便于网络侧设备识别数据的源发送端和数据类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第一UE将第一无线承载标识信息(RBID)和/或第一UE的终端标识信息添加到需要发送的数据中,第一RBID对应的第一无线承载(Radio Bear,RB)位于第一UE和网络侧设备之间,第一RBID是网络侧设备分配给第一UE的。终端标识信息是第一用户设备的层2标识,层2标识用于指示接入网识别第一UE,终端标识信息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C-RNTI)、互联网协议地址(Internet ProtocolAddress,IP地址)、临时识别码(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TMSI)或者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IMSI);
第一UE将添加第一RBID和/或终端标识信息后的数据通过第二UE转发给网络侧设备。
在该技术方案中,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含第一RBID和第一UE的终端标识信息,网络侧设备可以根据第一RBID识别数据的数据类型,根据终端标识信息识别数据的源发送端。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第一UE将第一RBID和/或第一UE的终端标识信息添加到需要发送的数据中,包括:第一UE将第一RBID和/或第一UE的终端标识信息添加到包含数据的数据包的包头中。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第一UE还可以接收网络侧设备通过第二UE转发的数据,数据携带第一RBID,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一RBID,获取数据的数据类型,数据类型包括业务或者信令,信令用于指示接入网可见的控制信号。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UE接收到的数据包含第一RBID,可以根据第一RBID识别数据的数据类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71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