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电流通道选择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64765.5 | 申请日: | 2020-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881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 发明(设计)人: | 冯宇;曾晓东;李德胜;郑隽一;邵丹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创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江苏)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25/16 | 分类号: | H01R25/16;H05K7/20 |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顾翰林 |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武***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流 通道 选择器 | ||
本发明涉及电能功率分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电流通道选择器,包括电能选择通道、PDU机器人和PDU机器人移动单元,所述电能选择通道为单个方向铺设的铜排组成的阵列;所述PDU机器人上至少设置有2个触点,记为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设置于铜排的一侧且可以与铜排接触从而实现导通,所述第二触点与线缆相连从而将电能输出;所述PDU机器人移动单元带动所述PDU机器人移动。本发明简化了PDU的整体结构,如果采用MxM的阵列,只需使用M个PDU机器人;可维护性好,某个机器机人故障时,容易查看更换,而且故障期间其它线路能正常使用;阵列扩展性好,可随意改变导轨数量,获得任意阵列;电流扩展性好,加大铜排和触点承流量就可加大承流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能功率分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电流通道选择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能柔性功率分配系统,核心单元PDU,采用的是单个继电器/接触器组成MxN阵列方式,或是采用多个固定多触点的继电器/接触器的方式,本质上都是一种阵列方式的MxN的继电器组。
直接采用继电器阵列的缺点在于:继电器用量多,成本高,需要MxN个复杂的控制线路,此种方案,从结构、电气、硬件、软件上都相当的复杂。
还有一种是采用定制的多路继电器,虽然可以简化高压线路和结构,但简化不了控制线路,而且会使得成本变高;此外,定制化的多路继电器,通道数量固定,无法进行通道的扩展。当多个功率集中在一个多路继电器上输出时,单个多路继电器的发热量高;而且可维护性差,即当继电器触点出现故障或者IO线路控制板出现故障,很难从元件外形查看;而当PDU系统故障时,整个功率分配系统将不可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结构复杂、成本高、可维护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大电流通道选择器,简化了PDU的整体结构,如果采用MxM的阵列,只需使用M个PDU机器人;可维护性好,某个机器机人故障时,容易查看更换,而且故障期间其它线路能正常使用;阵列扩展性好,可随意改变导轨数量,获得任意阵列;电流扩展性好,加大铜排和触点承流量就可加大承流能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大电流通道选择器,包括:
电能选择通道,所述电能选择通道为单个方向铺设的铜排组成的阵列;
PDU机器人,所述PDU机器人上至少设置有2个触点,记为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设置于铜排的一侧且可以与铜排接触从而实现导通,所述第二触点与线缆相连从而将电能输出;
PDU机器人移动单元,所述PDU机器人移动单元带动所述PDU机器人移动。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拖链,所述拖链安装于PDU机器人布置线缆的一侧,所述线缆置于拖链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触点设置于接触电极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触点与电机相连并通过电机实现缩回或者伸出。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PDU机器人移动单元包括导轨,所述导轨安装于PDU机器人底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PDU机器人上安装有风扇。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PDU机器人采用无线或载波技术通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简化了PDU的整体结构,如果采用MxM的阵列,只需使用M个PDU机器人;可维护性好,某个机器机人故障时,容易查看更换,而且故障期间其它线路能正常使用;阵列扩展性好,可随意改变导轨数量,获得任意阵列;电流扩展性好,加大铜排和触点承流量就可加大承流能力;散热能力好,铜排散热,机器人自带风扇,主动散热;简化了控制线路,PDU机器人采用无线或载波技术通讯,无需布线;简化了控制硬件和软件,无需大量的IO控制板,软件算法简单。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创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江苏)有限公司,未经国创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江苏)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47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