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空气质量调节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64648.9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3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倪雨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采倪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空气质量 调节 系统 | ||
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空气质量调节系统,首先获取车载空调的开关状态,当车载空调处于打开状态时,采集汽车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若二氧化碳浓度数据低于预设阈值,则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车载空调的空气循环模式进入内循环模式,若二氧化碳浓度数据高于预设阈值,则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车载空调的空气循环模式进入外循环模式,并采集外界空气中的PM2.5浓度数据,若PM2.5浓度数据大于预设阈值,则输出控制信号启动空气过滤器对进入车载空调的外界空气进行过滤,实现了对车内空气的智能监测,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健康,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载终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具体是一种车载空气质量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车内空气清新,车辆长期处于外循环进风状态,冬季汽车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或夏季汽车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外循环模式使得车内大量合适温度的空气被刚进入的冷空气(或热空气)替代,这就需要消耗更多的电量重新制热(或制冷)新进入的空气以使车内保持较为舒适的温度。
传统汽车内缺少车内空气清新度检测的系统,但车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使驾驶员和乘客昏昏欲睡,反应迟钝,严重影响驾驶安全,因此,如何在维持车内空气清新度的同时,减小汽车的制热或制冷耗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空气质量调节系统,实现了对车内空气的智能监测,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健康,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车载空气质量调节系统,包括空调开关感应模块、车内空气采集模块、室外空气采集模块、中央处理模块、模式控制模块以及空气过滤模块;
所述空调开关感应模块,安装在车载空调电路上,用于采集车载空调的开关状态,并输出到中央处理模块;
所述车内空气采集模块,安装在汽车内部,用于采集汽车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输出到中央处理模块;
所述室外空气采集模块,安装在汽车外部,用于采集外界空气中的PM2.5浓度数据,并输出到中央处理模块;
所述中央处理模块,对车载空调的开关状态进行分析,若车载空调处于打开状态,则对汽车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进行分析,若二氧化碳浓度数据低于预设阈值,则输出控制信号到模式控制模块进入空气内循环模式,若二氧化碳浓度数据高于预设阈值,则输出控制信号到模式控制模块进入空气外循环模式,并对外界空气中的PM2.5浓度数据进行分析,若PM2.5浓度数据大于预设阈值,则输出控制信号启动空气过滤模块对进入车内的外界空气进行过滤;
所述模式控制模块,根据中央处理模块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车载空调的空气循环模式进入外循环模式或内循环模式;
所述空气过滤模块,根据中央处理模块输出的控制信号,启动空气过滤器对进入车载空调的外界空气进行过滤。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开关感应模块采用电流传感器,所述车内空气采集模块采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所述室外空气采集模块采用PM2.5浓度传感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车载空气质量调节系统,首先获取车载空调的开关状态,当车载空调处于打开状态时,采集汽车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若二氧化碳浓度数据低于预设阈值,则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车载空调的空气循环模式进入内循环模式,若二氧化碳浓度数据高于预设阈值,则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车载空调的空气循环模式进入外循环模式,并采集外界空气中的PM2.5浓度数据,若PM2.5浓度数据大于预设阈值,则输出控制信号启动空气过滤器对进入车载空调的外界空气进行过滤,实现了对车内空气的智能监测,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健康,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采倪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马鞍山采倪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46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