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化纤飘杂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64487.3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89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敬;柏林;刘彪;舒海燕;宿凯;沈创芸;祝涛剑;雷宜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高新兴机器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6K9/00;G06K9/32;G06K9/34;G06N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国鹏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11 | 代理人: | 夏琼琼 |
地址: | 51053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移动 机器人 化纤 识别 方法 | ||
1.一种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化纤飘杂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采用单色激光+滤光片的拍摄方式,移动机器人巡逻采集现场图像;
S2、基于深度学习目标检测和位置迭代矫正的方法,对高亮化纤束进行检测识别,定位图像视野内所有高亮化纤束位置;
S3、基于所述高亮化纤束位置定位发生飘杂区域,并识别定位飘杂化纤;
S4、计算所述飘杂化纤与所述高亮化纤束之间的距离关系,判断是否存在飘杂;
S5、统计所有可能发生飘杂区域的飘杂识别结果,并按指定格式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化纤飘杂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采用小步迭代矫正的方式对检测框进行准确的位置矫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化纤飘杂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步迭代矫正的方式的具体步骤如下:
2.1根据检测框为B(x,y,w,h)和偏移系数w_scale,h_scale得到偏移后的检测框B2(x2,y2,w2,h2),其中x2=x-w*w_scale,y2=y-h*h_scale,w2=w+2*w*w_scale,h2=h+2*h*h_scale;
2.2对偏移后检测框内图像进行r,g,b通道图像分离;
2.3选择g通道图像,进行图像阈值,获取化纤二值掩码图;
2.4对化纤二值掩码图进行形态学闭运算;
2.5获取二值掩码图内的连通区域;
2.6得到面积最大连通区域;
2.7得到面积最大连通区域的最小外接矩形B3(x3,y3,w3,h3);
2.8最小外接矩形B3(x3,y3,w3,h3)为单步矫正后的位置框;
2.9将B3(x3,y3,w3,h3)作为B(x,y,w,h),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完成迭代矫正;
其中,B(x,y,w,h)为基于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方法得到的检测框,(x,y)为检测框B在图像中左上角的坐标,(w,h)为检测框B的宽和高,w_scale,h_scale分别为水平和竖直方向偏移放大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化纤飘杂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w_scale设置为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化纤飘杂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h_scale设置为0.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化纤飘杂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所述基于所述高亮化纤束位置定位发生飘杂区域,其过程如下:设经过位置矫正后的化纤束检测框分别为B0(x0,y0,w0,h0),B1(x1,y1,w1,h1),B2(x2,y2,w2,h2).....Bn(xn,yn,wn,hn),其中n为检测得到的化纤束数量,而B0,B1,B2.....Bn为经过排序后,从左到右的检测框;那么B0和B1化纤束之间的区域为A(xa0,ya0,wa0,ha0),其中xa0=x0+w0,ya0=max(y0,y1),w0=x1-x0-w0,ha0=min(y0+h0,y1+h1)-max(y0,y1),其中max(,)和min(,)分别代表最大值和最小值操作,同理可得到B1和B2,Bn-1和Bn之间飘杂区域,总共有n-1个飘杂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化纤飘杂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飘杂区域进行飘杂化纤识别,其识别的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
3.1对飘杂区域内图像进行r,g,b通道图像分离;
3.2选择g通道图像,进行图像阈值,获取化纤二值掩码图;
3.3对二值掩码图进行形态学闭运算;
3.4获取二值掩码图内的连通区域;
3.5对连通区域进行面积过滤;
3.5对连通区域根据长宽比进行过滤;
3.6得到面积最大连通区域的最小外接矩形P(xpn,ypn,wpn,hpn),为飘杂化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高新兴机器人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高新兴机器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448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轨道交通车辆走行风相变换热系统
- 下一篇:一种余热利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