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凝土表面用抗氯离子渗透柔性氟树脂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363881.5 | 申请日: | 2020-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55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 发明(设计)人: | 王同赛;张卫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长江涂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D175/08 | 分类号: | C09D175/08;C09D5/16;C09D7/62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韩正玉;徐冬涛 |
| 地址: | 21004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表面 氯离子 渗透 柔性 树脂 涂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表面用抗氯离子渗透柔性氟树脂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涂料领域。该方法的A组分包括润湿分散剂、流变助剂、着色耐候颜料、改性表面处理氧化铋、有机溶剂和中等羟基含量氟树脂、改性多元醇、流平剂、消泡剂,B组分包括溶剂和脱水剂以及异氰酸酯固化剂。该发明公开的混凝土表面用抗氯离子渗透柔性氟树脂涂料的氟含量高、具有超长耐候性、抗沾污性、涂层断裂伸长率高、拉伸强度高、抗氯离子渗透性好、涂层老化后可长期保持柔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涂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表面用抗氯离子渗透柔性氟树脂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水利工程中的病险水利工程约占工程总量的50%,而钢筋锈蚀是水利工程的主要病害之一:通过对我国沿海海港工程的使用及损坏情况调查显示,海港及海洋工程的结构损坏现象非常严重且普遍,许多使用超过10年的浪溅区的上层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而产生严重的开裂现象,在沿海的水工项目中,工程钢筋锈蚀主要是氯盐污染引起的。在内陆的公路和桥梁工程中,高速公路、高铁和城市立交桥中的混凝土结构由于融雪剂、城市污染等氯盐导致的混凝土劣化情况也十分普遍,已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灾害性问题,而该问题也主要是由于氯盐腐蚀混凝土中的钢筋导致的。
现阶段我国对于海洋环境下的大桥耐久性设计的系统研究还存在不完善等问题,而随着我国建设的大型工程结构逐渐增多。这些工程结构耐久性技术实践表明:为保证大型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和服役寿命,需要从技术和经济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如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海工混凝土)、特种钢筋(镀锌钢筋、环氧涂层钢筋)、钢筋阻锈剂、表面硅烷浸渍、表面涂层防护等措施。其中混凝土防腐蚀表面涂层方案易施行,投入使用后的运行维护方便,且易于发现问题和及时修补,在城市及桥梁中更能赋予混凝土表面不同的颜色等外观效果,保护性能和装饰性能兼备。由于混凝土属于强碱性建筑材料,因此采用的涂层应具有良好的耐碱性、附着性、和耐蚀性,常用的有氟碳涂料、环氧树脂涂料等。
氟碳涂料的主要成膜物氟树脂一般是分子主链或侧链含有氟碳键(F-C)的聚合物为氟碳树脂,由含氟单体,如:四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等通过均聚或共聚反应制得。由于氟碳键的键能高,赋予了氟树脂防腐蚀涂层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氟树脂涂料具有抗紫外线能力强、化学稳定性优异、抗沾污性和自洁性突出、耐温变性能好、极强的户外耐候能力。人工加速老化实验证明,其涂层经3000h实验后,光泽保持率仍在80%以上,涂层保持完整,不会出现开裂和粉化现象。而柔性氟碳涂料除具有一般氟碳涂料的优点外,更具有拉伸强度大、断裂延伸率高的优点,可以用于海工混凝土、跨海大桥的混凝土表面涂装。
目前,部分企业已经陆续推出了柔性氟碳涂料,但产品仍存在较多的技术缺陷,主要为:1)涂料所制备涂层在服役于腐蚀环境,经紫外线暴露和环境老化后的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降低,不具备保护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的;2)涂层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不足,在保护混凝土的涂层结构中无法高效阻止氯离子渗透,造成钢筋过早锈蚀进而造成混凝土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表面用抗氯离子渗透柔性氟树脂涂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涂料为双组份、常温固化氟树脂产品,具有氟含量高、超长耐候性、抗沾污、涂层断裂伸长率高、拉伸强度高、抗氯离子渗透性好、涂层老化后保持柔性(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等技术优势。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混凝土表面用抗氯离子渗透柔性氟树脂涂料,该涂料包含A组分和B组分;
A组分的成分如下:
;
B组分的成分如下:
异氰酸酯固化剂 80-99份
脱水剂 0.5-1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长江涂料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长江涂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38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