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拟岩体三向应力蓄积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63852.9 | 申请日: | 2020-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300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 发明(设计)人: | 刘杰;汪岩松;杨诚;李轩宇;陈子悦;郭建祥;孙荣琪;宋瑞;杜卓兴;杨浩宇;石谦;李运舟;谢晓康;唐洪宇;李洪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G01N3/06;G01N19/00 |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模拟 岩体三 应力 蓄积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模拟岩体三向应力蓄积的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反力机构(1)、受压盒(2)、模拟盒(3)、填充物(4)和感应系统(5);所述模拟盒(3)位于受压盒(2)内与梯形囊体(23)接触,填充物(4)位于模拟盒(3)内,感应系统(5)的应力片(52)与填充物(4)接触,模拟盒(3)位于反力机构(1)的顶反推板(13)上与千斤顶(14)抵触,模拟盒(3)承受的应力由应力片(52)感应后传输至处理器(5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岩体三向应力蓄积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反力机构(1)包括与反力框架(11)连接的顶板(12)和反推板(13),以及与顶板(12)连接的千斤顶(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岩体三向应力蓄积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受压盒(2)为中空矩形的盒体,位于上部设置盒盖(21),位于盒体内四角设置相互对称的隔板(22),每两个隔板(22)之间设置梯形囊体(23),位于盒盖(21)和盒体侧面设置筋板(2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岩体三向应力蓄积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梯形囊体(23)为正梯形结构的中空气囊,位于倾斜面上设置的气管与充气机(2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岩体三向应力蓄积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模拟盒(3)为中空封闭的盒体,由多个亚克力板(31)与多个聚氨酯橡胶接头(32)插接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岩体三向应力蓄积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填充物(4)包括隔层纸(41)、膨胀水泥浆(42)和云母片(43),膨胀水泥浆(42)和云母片(43)间隔布设,隔层纸(41)位于膨胀水泥浆(42)和云母片(43)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岩体三向应力蓄积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填充物(4)水平填充于模拟盒(3)内或呈倾斜状填充于模拟盒(3)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岩体三向应力蓄积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应力片(52)位于模拟盒(3)底部水平布设或位于中心竖直或模拟盒(3)一侧竖直布设与填充物(4)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岩体三向应力蓄积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感应系统(5)包括与贴板(51)贴合的应力片(52),以及与应力片(52)电性连接的处理器(53)。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模拟岩体三向应力蓄积的装置的模拟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如下步骤:
S1,安装感应系统,采用隔热胶带将贴板(51)水平固定于模拟盒(3)底部,或者竖直固定于模拟盒(3)中心,或者竖直固定于模拟盒(3)一侧,将多个应力片(52)固定于贴板(51)上,与应力片(52)连接的数据线与处理器(53)连接;
S2,填充,将膨胀水泥浆(42)和云母片(43)间隔填充到模拟盒(3)内,膨胀水泥浆(42)和云母片(43)之间由隔层纸(41)隔离;膨胀水泥浆(42)和云母片(43)呈水平状或倾斜状;将模拟盒(3)顶部的亚克力板(31)插入聚氨酯橡胶接头(32)的槽口内封闭模拟盒(3);
S3,安装,将填充后的模拟盒(3)置于受压盒(2)中心,依次将多个梯形囊体(23)插入两个隔板(22)之间,梯形囊体(23)截面较小的顶部与模拟盒(3)一侧抵触;盒盖(21)与受压盒(2)上端配合密封;将密封后的受压盒(2)放置于反力机构(1)的反推板(13)上;千斤顶(14)的伸缩端伸展与盒盖(21)抵触;
S4,模拟前,开启充气机(25)向梯形囊体(23)冲压,使梯形囊体(23)膨胀成型,梯形囊体(23)截面较小的一端侧面充分与模拟盒(3)的侧面接触;闭合处理器(53)的电源,使处理器(53)显示屏上的数据处于归零状态;
S5,模拟,再次向梯形囊体(23)充气,当气压达到所测试验岩体深度压力值时停止;此时,膨胀水泥浆(42)发生膨胀,各个不同方位的应力片(52)感应的应力数值显示在处理器(53)的显示屏上;
S6,观察,通过CT扫描观察模拟盒(3)在密实状态下的塑性变形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385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