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氟)磷酸钒钠化合物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纯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61145.6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904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颜果春;朱鹏飞;王接喜;彭文杰;李新海;王志兴;郭华军;胡启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58;H01M10/054 |
代理公司: | 长沙轩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3235 | 代理人: | 李喆 |
地址: | 4100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 化合物 正极 材料 制备 纯化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氟)磷酸钒钠化合物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纯化方法,首先,通过低温快速碳热还原法将一定量钒源、磷源和有机碳源混合物制备得到碳包覆的磷酸钒前驱体;然后,将磷酸钒前驱体进一步与钠源、磷源或氟源进行固相混合,煅烧合成结晶性优良的碳包覆(氟)磷酸钒钠化合物正极材料;最后,对合成的(氟)磷酸钒钠化合物正极材料水洗。整个制备流程耗时短、工序简单、易放大,且该方法制备得到的(氟)磷酸钒钠化合物正极材料纯度高,粒径小,碳包覆层均匀,电化学性能优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合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钠离子电池(氟)磷酸钒钠化合物正极材料制备及纯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能源依赖”和“能源消耗”特征,这不仅造成了我国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更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得到大力的发展。为解决太阳能和风能存在的随机性和间歇性强等缺点,开发效率高、成本低的储能器件是当前研究热点。钠离子电池相对于锂离子电池,因其突出的成本优势,有望应用于大规模储能电站。
正极材料一直是提升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磷酸钒钠Na3V2(PO4)3具有较高的离子扩散系数、充放电容量和工作电压,是钠离子电池理想的正极材料之一;在Na3V2(PO4)3中引入氟离子得到的氟磷酸钒钠化合物—NaVPO4F、Na3V2(PO4)2F3,由于氟离子的诱导效应,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充放电比容量和工作电压,进而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合成这些(氟)磷酸钒钠化合物正极材料的核心是将高价态钒源(+5价)还原成低价态钒(+3价),即VPO4的合成。目前,无机碳源搭配固相烧结的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放大生产,但是会引入杂相,并且不容易形成均匀的碳包覆,导致材料的倍率性能较差;而有机碳源搭配水热法虽然有利于纯相的获得和碳包覆的形成,但是制备方法复杂,且可溶性五价钒源成本较高。
中国专利CN101627493A提供了一种VPO4或VPO4/C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并通过此前驱体制备基于钒的电活性材料。该制备方法将五价钒源、磷源和无机碳源混合后煅烧得到VPO4/C前驱体,此前驱体是微米级磷酸钒和微米级碳的团聚体,碳源和材料复合较差,并且杂相较多,因此利用此前体合成的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较差。中国专利CN108349738A提供了一种使用氢气还原五价钒源的方法,在氩气中混入5%的氢气作为还原性气氛,在较低温度下还原得到VPO4前体。此合成方法中,氢气和磷酸二氢铵(磷源)反应释放一氧化二氮,加速反应器壁的老化,不利于工业生产。中国专利CN103864045A提供了以水热法生产VPO4或VPO4/C的制备方法,并应用于二次电池的负极。然而,这种制备方法生产周期长,过程较难控制,需要较高的压力和高压釜的参与,增加了生产成本。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低成本、制备方法简单、易放大、相纯度高、碳包覆均匀的(氟)磷酸钒钠化合物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氟)磷酸钒钠化合物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纯化方法,利用固相法结合有机碳源制备前驱体VPO4/C和(氟)磷酸钒钠化合物,并通过洗涤实现材料的纯化。以解决现有氟磷酸钒钠合成工艺复杂、效率低以及现有的氟磷酸钒钠碳包覆不均匀,纯度低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氟)磷酸钒钠化合物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纯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11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动态微惯性导航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辅助站立轮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