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声波与微气泡共驱动的多功能微操作装置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359680.8 | 申请日: | 2020-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20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明;李玉洋;李鹏云;柳丹;唐晓庆;陈卓;黄强;新井健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M1/42 | 分类号: | C12M1/42;C12M1/36;C12M1/24;C12M1/00;C12N15/89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李微微 |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声波 气泡 驱动 多功能 操作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声波与微气泡共驱动的微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三轴移动平台(1)、微调平台(2)、微压控制系统(3)、微玻璃管(4)、玻璃皿(5)以及压电换能器(6);
所述微调平台(2)固定在三轴移动平台(1)上,其中三轴移动平台(1)用于调整微调平台(2)的位置;
所述微玻璃管(4)固定在微调平台(2)上,并在后端端口处连有微压控制系统(3);
所述微压控制系统(3)用于在微玻璃管(4)内产生负压,以使得在充满液体微玻璃管(4)的前端端口处生成气泡(7),且气泡(7)的整体位于微玻璃管(4)内;
所述压电换能器(6)用于产生设定频率和振幅的声波,以使得所述气泡(7)在声波的激发下出现周期性地振荡,最终在其周围产生时均流场和二次辐射力,带动玻璃皿(5)内微目标旋转和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声波与微气泡共驱动的微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换能器(6)包括压电换能片和压电驱动器;所述压电驱动器用于给压电换能片输入正弦信号,使压电换能片产生设定频率和振幅的声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声波与微气泡共驱动的微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换能器(6)用环氧胶粘接在玻璃皿(5)底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声波与微气泡共驱动的微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目标为卵母细胞(8)。
5.一种基于权利要求4所述的声波与微气泡共驱动的微操作装置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压控制系统(3)通过微量调整微玻璃管(4)内的压力,将卵母细胞(8)吸附在微玻璃管(4)的端口。
6.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波与微气泡共驱动的微操作装置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微压控制系统(3)在微玻璃管(4)内产生气泡(7)的具体方法为:在充满液体微玻璃管(4)内,通过其前端端口吸入部分空气;再将微玻璃管(4)端口置于玻璃皿(5)中的液体中,在微玻璃管(4)前端端口处生成气泡(7);最后往微玻璃管(4)前端端口内吸入液体,使得气泡(7)的整体位于微玻璃管(4)内。
7.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声波与微气泡共驱动的微操作装置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调节三轴运动平台(1)和微调平台(2),将微玻璃管(4)浸没在玻璃皿(5)中的液体中,并用微压控制系统(3)将微玻璃管(4)内吸满液体,然后调节三轴运动平台(1),将微玻璃管(4)完全移出液体,用微压控制系统(3)将微玻璃管(4)内吸入部分气体,再次调节三轴运动平台(1)将微玻璃管(4)缓慢浸没于玻璃皿(5)中的液体,利用微压控制系统(3)往微玻璃管(4)内吸入液体,在微玻璃管(4)中形成气液交界面位于管内的气泡(7);
将卵母细胞(8)放置于玻璃皿(5)的液体中,当其沉入玻璃皿(5)的底部并静止后置于显微镜的视野中;
再次调节微调平台(2),使得气泡(7)清晰地出现在显微镜视野中,但与卵母细胞(8)保持一定距离;
打开压电换能器(6)的开关,并调整其输出声波的频率和振幅,当声波频率接近气泡(7)的共振频率时,气泡(7)出现振荡,进而在微玻璃管(4)的端口处出现时均流场;
调节三轴运动平台(1),将玻璃皿(5)中的气泡(7)靠近卵母细胞(8),卵母细胞(8)在流场力和气泡(7)所产生的二次辐射力的共同作用下开始旋转,之后,缓慢调节三轴运动平台(1)即可带动卵母细胞(8)沿任意轨迹移动;
将卵母细胞(8)移动到目标位置并尽可能的靠近玻璃皿(5)底部,通过降低压电换能器(6)的输入电压,使得卵母细胞(8)转速缓慢下降到最低转速,当转动到预期位姿时,立刻切断压电换能器(6)的输入信号,卵母细胞(8)停止转动并落入玻璃皿(5)底部;
再将微玻璃管(4)缓慢靠近并刚好接触卵母细胞(8),调节微压控制系统(3)将卵母细胞吸附在微玻璃管(4)的前端端口处,实现卵母细胞(8)的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968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