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隐极同步电动机磁极铁心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57893.7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1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姜旭东;李海鹏;陈建国;杨继艳;索文旭;王涛;徐立敏;阚旭;杨旭东;杨立峰;裴俊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06 | 分类号: | H02K1/06;H02K1/22;H02K1/28;H02K5/24;H02K9/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6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哈南工业***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同步电动机 磁极 铁心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隐极同步电动机磁极铁心结构,叠压装配好后的磁极铁心(1)上带有用于安装阻尼条(2)的阻尼孔,钢衬(3)包裹于阻尼条(2)外侧,包裹好钢衬(3)的阻尼条(2)安装于磁极铁心(1)的阻尼孔内。本发明通过在阻尼条与阻尼孔之间增加钢衬,利用钢衬弹性形变效果来消弭与减少由电磁产生的传递到阻尼条的振动力。进而消弭电磁振动力对阻尼条本身及焊缝的影响。同时通过钢衬热传导性增加阻尼条的散热。本发明通过在转子阻尼条及阻尼孔之间增加弹性钢衬的方式,改善阻尼条与转子连接刚度,依靠钢衬的弹性变形和热传导性,吸收不平衡的电磁振动力及增加阻尼条散热。保证阻尼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隐极同步电动机磁极铁心结构。
背景技术:
为大力发展国内电机技术,90年代国内大批引进国外电机技术,主要合作制造及联合设计等形式。分别为武钢、鞍钢、马钢等大型钢铁企业设计制造数十台同步隐极轧钢电机,此类电机主要为西门子结构,电机磁极铁心阻尼条与阻尼孔之间全部采用绑扎绝缘带的结构。
经过长期运行,基本上都出现了绝缘老化严重、振动引起的阻尼条断裂、绝缘包裹引起阻尼条温度过高等问题,影响到整个电机的使用寿命。甚至影响到用户的正常生产运营。
用户可以通过订购隐极电机备机或重新采购凸极电机解决此类问题,但受到国内目前隐极电机技术不够成熟的影响,隐极电机备机可能无法满足与原电机相同的使用要求;重新采购凸极电机又受到电机基础和接口等条件等制约,同时也加大了用户的二次投入及耽误钢材生产周期。原始的阻尼条绝缘包扎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电机正常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用于隐极同步电动机磁极铁心结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叠压装配好后的磁极铁心(1)上带有用于安装阻尼条(2)阻尼孔,钢衬(3)包裹于阻尼条(2)外侧,包裹好钢衬(3)的阻尼条(2)安装于磁极铁心(1)的阻尼孔内。
钢衬(3)弯折成圆并包裹于阻尼条(2)外侧,包裹好钢衬(3)的阻尼条(2)通过分段胀紧装配于磁极铁心(1)的阻尼孔内,钢衬(3)伸出磁极铁心(1)外沿采用氩弧焊焊接固定。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为:
如图2所示,电机运行时,转子上产生的振动及阻尼条上产生的热量通过磁极铁心(1)传递到阻尼条(2)上,由于在磁极铁心(1)和阻尼条(2)增设了钢衬(3),通过钢衬的弹性变形,消弭与减少由磁极铁心(1)传递到阻尼条(2)的振动力。同时运行过程中阻尼条(2)的热量通过钢衬(3)将热量传导给了磁极铁心(1)。
本发明的技术优点为:
1、通过在磁极铁心阻尼条与阻尼孔之间设置由特殊钢板制成的钢衬结构来将电机的振动转化为钢衬的弹性变形,同时增强了阻尼条的散热。有效解决了因振动及发热对电机阻尼系统的破坏。
2、本发明的磁极铁心结构的特点是阻尼条与阻尼孔无刚性连接。
3、本发明的特点是磁极铁心的结构简单,易于工厂加工、制造、无大型加工件易于装配及实施,改造国外隐极电机也易于实现。
4、本发明通过阻尼条与阻尼孔间钢衬的弹性变形来转子振动对阻尼系统的影响,从而使电机可以更加平稳的运行。
5、本发明的隐极同步电动机磁极铁心结构已顺利通过试验,减振、散热效果良好,有效防止断条,在应用中获得良好的用户评价。
本发明改善阻尼条与磁极铁心的连接刚度,同时增强散热,其自身结构能够使阻尼条与磁极铁心阻尼孔之间的联接刚度减弱,依靠阻尼条与阻尼孔上设置钢衬的局部弹性变形吸收振动力同时增强散热效果,保证电机阻尼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78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