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湖泊重污染底泥原位生物生态修复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355985.1 | 申请日: | 2020-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999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张亚辉;何连生;杜士林;黄子晏;王宏亮;张瑜;魏占亮;肖欣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C02F3/34;C02F3/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 地址: | 10001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湖泊 污染 原位 生物 生态 修复 方法 | ||
1.一种湖泊重污染底泥原位生物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待修复区的水质信息和底泥的属性信息,依据所述水质信息和底泥的属性信息,确定用于底泥修复的复合酵素和微生物制剂、底栖动物、鱼类的投加比例;
提取待修复区的泥水混合物,送入预设的复合酵素与微生物菌床培养一体化组合设备,以在复合酵素触媒催化作用下激活泥水混合物中的有益微生物,投放确定量的复合酵素和微生物制剂进行培养,并将培养的有益微生物导入待修复区;
监测待修复区中各预设的理化指标,在各理化指标的波动小于预设的波动阈值后,向待修复区投放所述投加比例的底栖动物;
监测投放底栖动物后的待修复区中各预设的理化指标,在各理化指标的波动小于预设的波动阈值后,向待修复区投放所述投加比例的鱼类,所述鱼类为滤食性鱼类;
所述依据所述水质信息和底泥的属性信息,确定用于底泥修复的复合酵素和微生物制剂、底栖动物、鱼类的投加比例,包括:
预先选取不同水质信息和属性信息的试验区,针对每一试验区,将该试验区拆分为多个子试验区,各子试验区内的水体之间相互围隔;
为每一子试验区设置对应的复合酵素和微生物制剂、底栖动物、鱼类的投加比例;
按照预先设置的投放策略,针对每一子试验区,对该子试验区内的浮游植物进行处理,依据为该子试验区设置的投加比例,投放对应的复合酵素和微生物制剂、底栖动物、鱼类,以对该子试验区进行污染底泥修复;
获取各子试验区的底泥修复结果,依据修复结果,选取修复效率最优的子试验区对应的投加比例,得到该子试验区所属的试验区的水质信息和属性信息对应的投加比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培养的有益微生物导入待修复区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导入有益微生物的待修复区进行微孔曝气、表面曝气和触媒导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投放鱼类预定时间后,获取待修复区的水质修复信息和底泥的属性修复信息;
依据水质修复信息、底泥的属性修复信息、水质信息和属性信息,评估待修复区的原位生态修复效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复合酵素和微生物制剂,通过发酵工艺对底泥中的好氧微生物及厌氧微生物进行混合培养。
5.一种湖泊重污染底泥原位生物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投加比例确定模块,用于获取待修复区的水质信息和底泥的属性信息,依据所述水质信息和底泥的属性信息,确定用于底泥修复的复合酵素和微生物制剂、底栖动物、鱼类的投加比例;
微生物投放模块,用于提取待修复区的泥水混合物,送入预设的复合酵素与微生物菌床培养一体化组合设备,以在复合酵素触媒催化作用下激活泥水混合物中的有益微生物,投放确定量的复合酵素和微生物制剂进行培养,并将培养的有益微生物导入待修复区;
底栖动物投放模块,用于监测待修复区中各预设的理化指标,在各理化指标的波动小于预设的波动阈值后,向待修复区投放所述投加比例的底栖动物;
鱼类投放模块,用于监测投放底栖动物后的待修复区中各预设的理化指标,在各理化指标的波动小于预设的波动阈值后,向待修复区投放所述投加比例的鱼类,所述鱼类为滤食性鱼类;
所述投加比例确定模块包括:
拆分单元,用于预先选取不同水质信息和属性信息的试验区,针对每一试验区,将该试验区拆分为多个子试验区,各子试验区内的水体之间相互围隔;
设置单元,用于为每一子试验区设置对应的复合酵素和微生物制剂、底栖动物、鱼类的投加比例;
修复单元,用于按照预先设置的投放策略,针对每一子试验区,对该子试验区内的浮游植物进行处理,依据为该子试验区设置的投加比例,投放对应的复合酵素和微生物制剂、底栖动物、鱼类,以对该子试验区进行污染底泥修复;
选取单元,用于获取各子试验区的底泥修复结果,依据修复结果,选取修复效率最优的子试验区对应的投加比例,得到该子试验区所属的试验区的水质信息和属性信息对应的投加比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598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风机的环形弹性减振垫以及家用电器
- 下一篇:一种窑炉余热利用的方法





